说说慢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
(一)慢性肾炎 1.概 述 慢性肾炎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简称,是一种常见而难治的慢性肾脏疾患。临床以水肿、蛋白尿、血尿、高血压为特征,本病以中青年最多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近年来发现老人的发病率也有上升趋势。慢性肾炎的病因和发病原因,目前尚有争论,但大多医家认为,本病是一种与感染,特别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免疫反应性疾病,现代医学对本病尚缺乏较理想的疗法。 根据慢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在中医学的“水肿”、“虚劳”、“腰痛”、“眩晕”等病证中有类似记载。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不少描述‘如《素问.水热论》云:“……水病下为附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颇与慢性肾炎水肿相似。《金匮要略》云:“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与慢性肾炎腰痛类似。由于慢性肾炎后期全身机能衰退,出现气血阴阳虚衰现象,极似中医学的“虚劳”症状。慢性肾炎的高血压证型有类似中医头痛眩晕等病证。上述表明,古代医家从不同角度对本病已有较深刻的认识。 近代早在年就有人用黄芪配党参治疗肾炎蛋白尿的报道。50年代开始,已广泛采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以温补肾阳为主,但理论上缺乏深入研究。60年代中期,在重庆召开了全国慢性肾炎中医治疗座谈会,总结交流了这一时期的经验。70年代,各地普遍展开了中医中药诊治本病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并在临床上做了大量的探索,拓宽了古方在本病中的运用,并确定了扶正以祛邪和祛邪以扶正的治疗原则,使疗效有一定提高;从80年代起,对慢性肾炎的证候研究,实验室及其他客观诊断依据的探讨有新进展。从中医久病及肾、久病必瘀、久病入络的理论入手,运用血液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等检测手段,发现慢性肾炎患者多有血液粘稠度的升高及微循环障碍,据此,拟定化瘀通络法,使疗效有所提高。对本病引起的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有待继续进行深入研究。 2.病因病机 根据古今医家长期的临床实践,一致认为,本病发生是由于风寒、风热、热毒、湿热等病邪反复入侵;加之内伤七情,饮食不节,酒色劳倦等各种因素造成脏腑虚损。特别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使体内水精散布及气化功能发生障碍,脏腑日益虚损,而外邪反复感染,导致脏腑之间、正邪之间的恶性循环,形成了慢性肾炎反复发作,长期不愈的临床特点。现分述如下: 2.1外邪侵袭:感受外邪,反复不愈,伤及脏腑,使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代谢紊乱而发病。风邪外束,肺气不宣,肃降失司而成风水,迁延不愈;导致脾肾阳气虚衰,水湿潴留或泛滥发为本病。 2.2脾气虚弱:脾气素虚或七情劳伤,饮食失节,损伤脾胃,运化失司,精微不生,水湿不运,停聚泛滥而成本病。 2.3肾气不足:素体肾气不足或房劳过度,劳倦内伤,肾气受损,开合及气化功能失调,肾气不能化气行水,水气阻滞,溢于肌肤;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土,运化功能失司,水湿不能输布,脾土既虚累及肺金,肺气通调无权,水气失于宣降。肺、脾、肾三脏相互影响,导致本病迁延日久,难以治愈。若肾阴下足,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则可导致水肿眩晕并见的临床症状。此外,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血瘀,也可致使本病症情复杂而难以治愈。 3.辨证分型 本病在临床辨证时,主要抓住水肿这一主证,辨清表里、虚实、寒热及脏腑所在,近40多年来先后4次制定了本病辨证分型的标准,据此标准并参照现代各家辨证分型意见归纳为六个证型: 3.1脾虚湿困:面色浮黄,晨起眼睑浮肿,神疲肢倦,纳少,腹胀便溏,下肢浮肿,按之凹陷。舌淡苔白润,有齿印,脉细弱。本型多见于慢性肾炎早期,肾功能正常。 3.2肺肾气虚:面浮肢肿,少气乏力,易患感冒,腰脊痠痛,小便量少,伴有咳嗽流涕,头痛发热,咽痒或干痛。舌质淡或红,舌苔薄白,脉浮滑。本型易感外邪,使症状加重。 3.3阳虚水泛:面色晄白,浮肿明显或腹胀如鼓,畏寒肢冷,腰脊痠痛,神疲,纳呆,尿少便溏,或遗精、阳痿、早泄,或月经失调。舌质胖嫩,有齿印,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本型常合水湿泛滥,气血瘀滞之症。 3.4肝肾阴虚:目睛干涩,视物模糊,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痠腿软,遗精,或女子月经不调,肢体轻度浮肿。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本型多见于高血压型或长期服激素者。 3.5气阴两虚:面色无华,少气乏力或易感冒,午后低热或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或长期咽痛,咽部暗红。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或弱。本型常见于慢性肾炎后期,气血受损,临床可无水肿或极为轻微,全身机能低下,表现虚弱之象。 3.6脾肾衰败:面色萎黄或晦滞,腰膝痠软,倦怠无力,纳差便溏,恶心呕吐,尿少或清长,轻度水肿或不肿,甚则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弦细。本型多见于慢性肾炎后期,严重可有轻度肾功能不全的早期表现。 上述六种证型,为一般常见分型。但临床上常常是各种症状相互渗透。脏腑之间。气血阴阳之间、虚实之间可相互交叉,因此,还必须根据病情仔细审辨,不可拘泥。 4.疗效标准 完全缓解:水肿等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尿蛋白检查持续阴性,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持续小于0.2克,高倍镜下尿红细胞消失,尿沉渣计数正常,肾功能正常。 基本缓解:水肿等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尿蛋白检查持续减少50%以上,高倍镜下尿红细胞不超过3个,尿沉渣计数接近正常。肾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与正常值相差不超过15%)。 好转:水肿等症状与体征明显好转,尿蛋白持续减少1个(+)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持续减少25%以上,高倍镜下尿红细胞不超过5个,肾功能正常或有改善。 无效:临床表现与上述实验室检查均无明显改善或者加重。 5.分型治疗 5.1脾虚湿因:治法:益气健脾,利水消肿。处方:黄芪30g,党参、白术、茯苓、泽泻、防己各15g,益母草30g山药、苡仁各20g,大腹皮10g。加减:尿蛋白多重用黄芪加赤小豆、蝉衣;腰以上肿甚加麻黄、杏仁、紫苏;腰以下肿甚加椒目、车前子;腹胀甚加厚朴、木香;血尿加旱莲草、血余炭。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常用成方:参苓白术散或黄芪补中汤。 5.2肺肾气虚:治法:补益肺肾,解表祛邪。处方:人参10g,黄芪、茯苓、白茅根、萸肉、玄参各15g,桑叶、泽泻、蝉衣各10g,山药30g,甘草6g。加减:咽痛加射干、板蓝根;血尿加小蓟;发热咳嗽加麻黄、杏仁、鱼腥草。用法:水煎分2次口服,每日1剂。常用成方:益气补肾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 5.3阳虚水泛:治法:温肾健脾,行气利水。处方:附片(先煎)、仙灵脾、山药、泽泻各10g,白术、茯苓、车前子各15g,陈葫芦30g,丹参、益母草各20g。加减:形寒加巴戟天、仙茅;心慌喘促加葶苈子、桑皮、防己、泽兰;血尿加白茅根;水肿已消,蛋白尿不消加金樱子、益智仁;食后腹胀,肠鸣胀气,加槟榔、枳实。用法:水煎,分2次口服,每日1剂。常用成方:实脾饮、真武汤、济生肾气丸。 5.4肝肾阴虚:治法:滋补肝肾,平肝潜阳。处方:生地、龟板、山萸肉、丹皮、牛膝各15g,白芍、生石决明(先煎)、丹参各30g,益母草20g,女贞子12g,枸杞子、蝉衣各10g。加减:兼有头晕目眩加天麻、钩藤;咽痛加玄参;水肿加车前子、防己;鼻衄加白茅根。用法:水煎,分2次口服,每日1剂。常用成方:杞菊地黄汤或地黄饮子。 5.5气阴两虚:治法:益气养阴和血。处方:人参10g,黄芪、山萸肉、熟地、茯苓、旱莲草各15g,山药、丹参各20g,当归、枸杞子各12g。加减:咽痛加沙参、麦冬;纳呆腹胀加木香、砂仁;大便干结加玄参、柏子仁、生大黄。用法:水煎,分2次口服,每日1剂。常用成方:参芪地黄汤。 5.6脾肾衰败治法:补益脾肾,降浊祛湿。处方:附子10g(先煎),人参10g(另煎),生大黄5~10g(后下),茯苓12g,枳壳、半夏、陈皮各10g,竹茹5g,生姜3g。加减:腹胀加厚朴、砂仁;尿少加猪苓、泽泻。用法:水煎,分2次口服,每日1剂。常用成方:黄连温胆汤或四君子汤合五子衍宗汤。 慢性肾炎病情复杂,有不同的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而各型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在治疗时宜随证应变,并应充分发挥中西医各种疗法的特长,更好地提高疗效。 6.专方治疗 6.1益肾汤组成:黄芪25g,生地15g,茯苓、山药、防己、黄精、狗脊、川断、蒲公英、川楝子、甘草各15g,白术、白茅根、枸杞子各25g,银花50g。用法:水煎,早晚各服1次,每日1剂。1个月为一疗程,连服2~3个疗程,观察期间停用其他药物。 6.2益气温肾活血汤组成:党参、黄芪各30~60g,当归、葫芦巴、锁阳、益母草、牛膝、鹿衔草、徐长卿各10~15g。加减:肾阳虚加附片、仙灵脾、仙茅;肾阴虚加萸肉、生地、知母;夹瘀加丹参、水蛭;夹湿加泽泻、车前子、茯苓。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服1次。 6.3清心莲子饮组成:黄芩、地骨皮各20g,麦冬、车前子、柴胡、莲子、茯苓各15g,黄芪、党参各50g,甘草5g。加减:咽干咽痛,黄芪、党参减量,加银花、白花蛇舌草、连翘;浮肿去甘草,加益母、冬瓜皮;腰膝痠软加杜仲、女贞子、山萸肉、旱莲草;尿中红细胞增多加蒲黄炭、坤草、仙鹤草、阿胶;白细胞增多加扁蓄、瞿麦、蒲公英、紫花地丁。用法:水煎,分早晚2次服,每日1剂。 6.4清浊肾复汤组成:黄芪、巴戟天各30g,白茅根、焦白术、淮山药各20g,鹿角胶、山萸肉、萆薢各15g,木通、肉桂各10g,砂仁9g。加减:脾肾阳虚配服金匮肾气丸。用法:水煎,分早晚2次服,每日1剂。金匮肾气丸饭前服,每日3次,每次1丸。 6.5五虫汤组成:蝉衣5g,制僵蚕9g,广地龙9g,乌梢蛇9g,地鳖虫3g,生黄芪15g,益母草15g,白茅根15g,鹿衔草30g,茯苓15g,芡实15g。加减:气虚加重黄芪量并加党参;阳虚加菟丝子、附子;阴虚加山药、山萸肉、楮实子;血瘀加丹参。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7.用药规律 从篇临床报道中,筛选出97首治疗慢性肾炎疗效较好的自拟专方,统计药物使用频度,寻找治疗慢性肾炎的用药规律,经统计,共使用了76味药。列表如下: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物 > >60 黄芪、茯苓、白术。 >55 山药、益母草。 ~ >50 党参、泽泻。 ~ >35 山萸肉、生地、车前子。 >30 丹参、枸杞子。 >20 甘草、苡仁、白茅根、当归 ~ >20 丹皮、芡实、附片、牛膝 ~ >15 太子参、旱莲草、赤芍、熟地、桂枝、肉桂、蝉蜕、陈皮。 >10 蒲公英、麦冬、女贞子、桃仁、红花、仙灵脾、金樱子 <10 桑寄生、银花、防己、川断、黄精、菟丝子、狗脊、紫河车 ~ >10 川芎、地龙。 5~10 苍术、川楝子、大腹皮、杜仲、猪苓、知母、白花蛇舌草、泽兰、连翘、龟板、黄芩、仙茅、半边莲、雷公藤、玄参、锁阳、白芍、葫芦巴、徐长卿、鹿衔草 > 5~10 大黄、砂仁、巴戟天、牡蛎、肉苁蓉、菊花、赤小豆、石决明、木香、防风、五味子 从上表可知,治疗本病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是健脾益气药,如黄芪、党参、白术、淮山药等,其次是补肾药如山萸肉、生熟地、枸杞子等,与此同时,分别配伍淡渗利水药如茯苓、泽泻、车前子、苡仁及温肾壮阳或滋阴补肾药如附片、桂枝、肉桂和麦冬、女贞子等,再次是活血药、清热药、平肝药、养阴药等,可见,多数医家对本病的治疗以健脾补肾为主,辅以利水消肿,再根据病情分别配合温热、养阴、活血、清热、平肝、养血等方法治疗,如黄芪、益母草等药物有扶正固本、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提高肾脏免疫功能。对尿蛋白的转阴,提高肾功能,防止尿毒症的出现,均有一定作用。 8.其他疗法 8.1针灸 8.1.1体针取穴:主穴:a.肝俞、脾俞、肾俞、志室、飞扬、太溪;b.膻中、鸠尾、中脘、肓俞、气海、三阴交、复溜、京骨。配穴:偏阳虚加大椎、命门、关元;偏阴虚加京门、膈俞;面浮肢肿加人中、阴陵泉、三焦俞、膀胱俞;血压偏高加太冲、足三里;咽痛加合谷、天鼎;胸有压痛加俞府、步廊;肾功能不全加夹脊胸5~7。操作:主穴酌取3~4穴,二组穴位轮流选用。配穴据症而取。针刺为主,配用灸法。用30号毫针,浅刺得气即轻加捻转后留针,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间隔轻捻行针。大椎、命门、关元三穴施以麦粒灸,每次5~7壮。针灸每周2次,15~2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为1周左右。 8.1.2冷冻针灸取穴:肾俞、京骨。操作:每次取一侧穴位,交替轮用。用半导体冷冻针灸仪治疔;针体温度保持在0~15℃,留针10分钟,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可连续二个疗程。 8.2单方验方 8.2.1肾炎康胶囊:组成:药用真菌耙齿菌进行深层发酵,制成肾宝多糖胶囊,每粒含毫克。用法:每日口服3次,每次2粒,日约毫克肾宝多糖。 8.2.2绿豆附子汤:组成:绿豆30g,制附子30g。用法:水煎煮熟后吃豆,次日仍可再加绿豆30g煮熟食豆,第三天则另用制附子与绿豆同煮如前。忌生冷盐酒60日。适用于慢性肾炎水肿偏于阳虚者。 8.2.3玉米须煎剂组成:玉米须60g,海金沙30g,马鞭草60g。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本方适用于水肿而小便不利者。 8.3气功功法:三线放松功:采用坐式或卧式,腹式呼吸为主,配合六字诀练“吹”字,用补法。意守丹田、命门为主,配合肾俞。血压高加涌泉、大敦;血尿加涌泉;纳呆加足三里。摆好姿势,默念“松”字,分两侧、前、后三条线自上而下,依次放松。练放松功时,先注意一个部位,默念“松”字,再注意一个部位,再默念“松”字,依次完成。然后,把意念放在脐部。这一过程作为一个循环,保持安静状态占每天清晨练1次,每次1~3个循环,安静一下,然后收功。 8.4食疗 8.4.1消蛋白尿粥组成:芡实30g,白果10枚,糯米30g。服法:三者同煮粥,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间歇服2~4疗程(食量少者,芡实、糯米用15~20g)。 8.4.2乌龟炖猪肚组成:乌龟1只(g左右),猪肚g。服法:将两者洗净切成小块,用文火炖成糊状,不食盐,每日早晚各服1次,于2天内服完,间隔1天再服1剂,3剂为一疗程。 8.4.3蚕豆糖浆组成:陈蚕豆(存放数年者最好)g,红糖90g。服法:将蚕豆带壳和红糖放砂锅中添清水5杯,以文火熬至1杯。清晨空腹时服,分5天服完。 9.其他措施 明显水肿,血压较高时,应卧床休息,忌盐饮食,无浮肿可少盐饮食,在体力许可的情况下,做些户外活动,以适应时令变化,避免“上感”等呼吸道感染以诱发宿疾。避免受冷、受湿、过度疲劳及应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控制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 (二)肾病综合征 1.概 述 肾病综合征是以大量蛋白尿、严重水肿、低蛋白血症和高脂血症为临床特征。它包括原发性肾病、类肾病型慢性肾炎及各种继发性肾脏病。本篇讨论的是不同于肾小球肾炎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在儿童肾小球疾病中占70%~90%,在成人中亦占20%~30%。其病因及发病机理迄今尚未完全明白。近年来,研究表明,本病与细胞免疫功能有关。西医从50~60年代开始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70年代又采用大剂量激素进行冲击疗法,虽然使本病的病死率由过去的60%~70%下降为4%~7%,但是,随之而来的毒副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中医没有肾病综合征这一病名,然据其症状可归属于“水肿”、“虚劳”范畴。《灵枢·水胀》篇所载:“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颇类本病症候。《素问·汤液醪醴论》还提出了“去宛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的治则。隋朝《诸病源候论》云:“水病无不由脾肾虚所为,脾肾虚则水妄行,盈溢肌肤而令身体肿满。”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本病的病因病机。明代张景岳提出“温脾补肾”的治疗大法以治疗本病。上述论述对今天临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现代以中药为主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临床报道首见于年。60年代初,主要采用温补法治疗,并发现中西医联合用药比单纯中药或西药疗效更佳。70年代以来,对中西医联合疗法的具体方案进行了设计、观察和筛选,中医辨证除了针对患者的体质状态、疾病的病理情况外,更多的是拮抗西药的副作用、并发症。年北戴河肾炎座谈会,对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理、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有了统一的认识。自此以后,开始进一步着手研究如何运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中医辨证论治来提高疗效,总结其内在的规律。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中西药能互补长短,使肾病综合征的缓解率有明显提高 近年来,随着肾活检的广泛开展和病理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辨证分型与西医类型的相关性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发现肾小球内纤维蛋白相关抗原的沉积与中医的阴虚型和气阴两虚型密切相关。从病理类型来看,气阴两虚型多见。目前,中西医联合用药仍处在探索性阶段。有报道雷公藤具有激素样的作用,但无激素的副作用,其有效成分制剂可以代替激素,且对降低尿蛋白有较好的效果。近几年来,日本应用柴苓汤合并类固醇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降低了复发率,对类固醇有增效作用。 2.病因病机 肾病综合征是由多种原因作用于机体,导致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脾虚则运化无权,难以摄取精微和输布水液;肾虚则开阖失常,不能固摄精气和排泄湿浊。脾不升清降浊,渐致水肿、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和高脂血症。 2.1外邪侵袭:劳汗当风或水湿浸渍或病毒内归,致使脏腑失和,气血不调,脾失健运,肾失封藏、失其主水的正常功能,日久水湿诸邪内盛,正气愈虚,可形成本病。 2.2湿热内蕴:病邪久留,郁而化热,继而耗伤肝肾之阴。肝主疏泄和藏血,肝气郁结也可导致血瘀水停。 2.3脾气虚弱:脾气素虚或饮食失调,损伤脾胃,导致精微不生,水湿不运,湿邪停聚,发为本病。 2.4肾气不足:素体肾气不足或房室不节,或产育过多,肾气受损,肾失开阖,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内停,形成水肿。脾失肾阳之助则不运,肺之通调无权,则水湿不降,从而更加重水肿。本病的实质是正虚邪实,正虚主要是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及气阴两虚;邪实主要有水湿、湿热、血瘀等外邪及病理产物。 3.辨证分型 根据全国有关肾病会议讨论的方案及各地医家的经验,其具体分型如下: 3.1脾虚湿困:肢体浮肿不甚,面色萎黄,食欲不振,恶心欲吐,倦怠乏力,腹部胀满,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苔薄白,脉缓弱或细弱。 3.2脾肾阳虚:水肿明显,可伴胸腹水,面色晄白,形寒肢冷,神疲纳少,尿少便溏。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无力。 3.3湿热蕴结:遍身水肿,口苦口腻,心烦失眠,胸腹痞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见咽喉肿痛,皮肤疮疡等化脓性感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 3.4肝肾阴虚:面部及下肢浮肿,头晕耳鸣,腰膝痠软,面色潮红,咽干口燥,心烦少寐,盗汗目涩,手足心热,溲黄便干。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3.5气阴两虚:无浮肿或轻度浮肿,口干咽燥,手足心热,神疲腰痠,少气懒言,纳差,便溏或干结。舌淡红胖嫩,苔薄黄少津,脉沉细无力。 另外,尚有瘀水交阻型,此多以兼证的形式出现。症见面色黧黑,唇舌肌肤有瘀点或色素沉着,尿少,浮肿,纳差,泛恶。脉弦,舌暗,苔腻等。 临床上以脾肾阳虚和肝肾阴虚为多见。脾虚湿困和脾肾阳虚多见于疾病的初期,水肿较明显,未用激素或激素副作用未出现之前;湿热蕴结主要是激素、免疫抑制剂的过度使用,引起继发感染和类柯兴氏综合征;肝肾阴虚和气阴两虚多见于疾病的中、后期。 4.疗效标准 一般按以下三级来评定: 完全缓解:症状、体征消失,尿蛋白(-),其他化验指标正常。 部分缓解: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1.0克,血浆白蛋白未完全恢复正常。 无效:症状、体征未消失,尿蛋白(++)-(+++),血浆白蛋白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5.分型治疗 5.1脾虚湿因:治法:健脾益气,利水化湿。处方:党参12~15克,黄芪15~20克,茯苓9~15克,白术9~12克,泽泻9~15克,陈皮9克,山药15克,苡仁15克,车前子15克,厚朴12~15克,大腹皮15克。加减:胃纳差加鸡内金、砂仁;恶心呕吐加代赭石、竹茹、生姜。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常用成方:四君子汤合五苓散、五皮饮、防己茯苓汤、苓桂术甘汤、参苓白术散加减。 5.2脾肾阳虚(脾肾气虚):治法:温补脾肾,化气行水。处方:熟附片15~20克,桂枝9克,党参9~15克,黄芪15~30克,山药15克,白术9~12克,茯苓9~20克,泽泻9克,仙灵脾15~20克,巴戟天9克,山萸肉9~12克,猪苓9~15克,车前子15~30克,益母草30克,甘草6克。加减:胃气上逆,吐泻频繁加炮姜、苏叶、炒艾叶、焦白术、煨诃子;阳虚甚加肉桂、鹿角霜。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常用成方:真武汤、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实脾饮等。 5.3湿热蕴结: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消肿。处方:知母黄柏黄芩竹叶各9克,公英20克,双花滑石各12克,赤小豆土茯苓白茅根各30克,通草3克。加减:心火旺盛加黄连、山栀;肝火旺、烦燥不安加龙胆草;便溏加山药;夜寐欠佳加夜交藤、合欢皮。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常用成方:黄芩滑石汤、五草汤、五味消毒饮合五皮饮、宣肺利水汤等。 5.4肝肾阴虚:治法:滋补肝肾,益阴清热。处方:生熟地各15克,山药12~15克,山萸肉9~12克,泽泻9~15克,茯苓9~15克,女贞子15克,枸杞子9~15克,旱莲草15克,牛膝15克,川断15克,麦冬9克,丹皮6~15克,首乌15克,鳖甲9克。加减: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等瘀血症状加桃仁、赤芍、丹参、红花、益母草;肝阳偏亢、高血压加杜仲、钩藤、石决明、珍珠母。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常用成方: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大补阴丸、杞菊地黄丸、左归饮加减。 5.5气阴两虚:治法:补气健脾,清养肺肾。处方:生地15克,沙参15克,麦冬9克,黄芪15克,白术9克,山药9克,黄精9克,枸杞9克,川断9克,桑椹子9克,茯苓9克,丹皮9克,党参15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常用成方:大补元煎。 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尚可据症加减,如水肿明显尚可攻者,可加强利水消肿药,如陈葫芦、蝼蛄、大腹皮等;大量蛋白尿或长期不消失者,加石苇、金樱子、芡实、莲须、紫河车,并加大黄芪用量;血浆蛋白低而水肿不退者,加龟板胶、鹿角胶、阿胶、核桃肉。也有实验提示用黑料豆丸(黑料豆、黄芪、苍术、山药)能提高血浆白蛋白;胆固醇高者,加草决明、何首乌、山楂、丹参、赤芍、白芷。在临床上,治疗时多联合激素、免疫抑制剂和中药治疗。 此外,肾病综合征在治疗获效后,尚需巩固治疗,以防复发。平时可服玉屏风散,以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从中西药联合应用的情况来看,确实较单纯用中药或西药效果好。而且中药对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后所出现的毒副反应也有很大程度的改善。如大剂量使用激素常呈现柯兴氏综合征之象,易出现痤疮等皮肤感染,尿蛋白也不能转阴,运用清热解毒、利湿的中药,可使尿蛋白的转阴率明显提高。 6.专方治疗 一般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 6.1健脾益肾化瘀汤:组成:黄芪30克,白术15克,苡仁30克,山药30克,益母草20克,丹参20克,芡实30克,党参15克,陈皮10克,仙灵陴20克,白茅根30克。加减:阳虚加附子、桂枝;浮肿甚加猪苓、大腹皮、椒目、商陆、车前子;表虚易感寒邪加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阴虚兼热加白花蛇舌草、熟地、蒲公英、半枝莲;气虚甚加人参;尿素氮高加大黄30克,附子30克,生牡蛎30克,水煎浓缩为毫升保留灌肠,每晚1次。内服法:每日1剂水煎服。 6.2健脾补肾方:组成:黄芪30克,党参30克,白术15克,苦参15克,茯苓皮20克,熟地20克,淮山药20克,桑寄生20克,五加皮20克,益母草20克,丹参20克,山萸肉12克,杜仲12克。加减:颜面浮肿严重者加麻黄、苏叶、北杏仁;腰以下浮肿明显者加熟附子、桂枝;阴虚阳亢明显者加太子参、麦冬、知母、黄柏、龟板。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6.3蛇莲合剂:组成:蛇莓、半枝莲、干地黄、生黄芪、丹参各克,川芎、红花、当归、川牛膝、荆三棱、焦白术各50克,陈皮、甘草各3克。用法:制成合剂毫升。成人每日服毫升,儿童每日服毫升,分2次口服。 6.4益肾化瘀汤:组成:生地、枸杞、制首乌、淮山药、黄芪、泽兰各15克,薏苡仁、丹参、徐长卿各30克,水蛭3克(研冲),甘草3克。加减:下肢肿甚加车前子、猪苓;腰痛甚加杜仲、牛膝;阳虚畏寒加巴戟天、仙茅;血尿加琥珀、茜草。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待尿蛋白转阴4周后,将以上基本方制成蜜丸,每服50克,每日2次。在服药期间配合服雷公藤片(10毫克/片),剂量为1~1.5毫克/公斤/日,每日3次,饭后服用。待尿蛋白转阴2周后,减去晚餐后服用的剂量,隔2周再减去午餐后服用的剂量,维持8周后完全停服。 6.5复方参藤糖浆:组成:雷公藤20克,丹参10克,生甘草1.5克。用法:每剂30毫升,每次服用10毫升,每日3次,并配合辨证论治。 6.6健脾益气汤:组成:太子参9~12克,茯苓9~12克,白术6~9克,陈皮6~9克,鸡内金6克。加减:肺虚加生黄芪、防风;肾虚加生地、山药、女贞子、旱莲草;阴虚阳亢(服激素足量期)加知母、丹皮、白茅根。 7.用药规律 在收集的篇临床报道中,筛选了40首治疗肾病综合征的自拟方。试从它们的临床应用频度和文献报道篇数来探寻其用药规律。经统计使用50例以上的64味药物,兹列表于下: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物 > ≥35 茯苓、黄芪、泽泻、白术 > ≥26 党参 > ≥14 生地、猪苓、枸杞、甘草、山萸肉 > ≥10 益母草、陈皮、茅根、车前子、熟地、桂枝、丹参、熟附片 > ≥7 女贞子、旱莲草、知母、大腹皮、菟丝子、仙灵脾、苡仁、巴戟天、当归、牛膝 > ≥2 淫羊藿、丹皮、土茯苓、陈葫芦、首乌、红枣、石韦、红花、桃仁、山楂、沙参、防己、杜仲、锁阳、黄柏、续断 >50 ≥1 芡实、肉桂、木通、生姜皮、玉米须、蝉蜕、赤芍、半夏、补骨脂、厚朴、二丑、木香、麦芽、泽兰、白芍、川芎、冬瓜皮、金樱子 从表中可见,茯苓、黄芪、泽泻、白术、党参、山药等健脾益气、利水消肿药物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附子、桂枝、熟地、山萸肉等温补肾阳类药物和滋补肝肾之女贞子、旱莲草等药物,再次是针对湿热、瘀血等病理表现,酌加清热解毒之土茯苓、黄柏和活血化瘀之益母草、丹参、桃仁、红花,以期邪去正安。肾病综合征的根本实质是正虚邪实,故在补虚扶正的同时,还应兼顾到祛邪;但以补正为主,祛邪为辅。从临床用药来看,尚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8.其他疗法 8.1针灸 8.1..电针:取穴:中脘、水分、天枢、关元、风池、天柱、三焦俞、肾俞、京门。操作:用NA-J型低周波治疗器以4Hz/80μV的低周波电流刺激,每周2次,每次20分钟。病程短者(急性期)治疗30次,病程长者(慢性期)治疗60次。配合服药:在电针的同时,可配合服用小柴胡汤,急性病例服药90天,慢性病例服药天。 8.2单方验方 8.2.1黑大豆丸:组成:黑大豆克,怀山药60克,苍术60克,茯苓60克。用法: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次6~9克,每日2~3次。本方用于恢复期的治疗有一定疗效。 8.2.2雷公藤煎剂:组成:雷公藤20克。用法:上药为1日量,水煎,饭后半小时服,每日2次。此在激素冲击的间隔期间服用,服至激素撤除后1个月。 8.2.3鱼腥草茶饮:组成:鱼腥草(干品)~克/日,加入开水毫升,浸泡半小时后代茶饮。用法:每日1剂,3个月为一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3日。 8.3食疗 8.3.1黄芪粥:组成:黄芪30克,苡仁30克,赤小豆15克,鸡内金9克,糯米30克,金桔饼2枚。用法:取水毫升,先煎黄芪20分钟,去渣,入苡仁、赤小豆煮30分钟,再加鸡内金、糯米熬成稀粥。每日1剂,分2次服。每次服药粥后嚼桔饼1枚。此适用于肾病综合征之脾虚型患者。 8.3.2龙须茶:组成:玉米须60克,白茅根、赤小豆各30克。用法:煎汤代茶饮。适用于肾病综合征之湿热蕴结型。 8.3.3党参芡实煲猪肾:组成:党参、芡实各20克,猪肾1只。用法:先将猪肾剖开,用少许食盐或白酒搓洗净,然后与党参、芡实共煮汤食用,不放盐或低盐。适用于肾病综合征之脾肾两虚型。 8.3.4黄芪鲤鱼汤:组成:鲤鱼克(1尾),黄芪30克,赤小豆30克,砂仁10克,生姜10克。用法:先以适量水煎药,30分钟后去渣,并将已去除内脏洗净的鲤鱼放入药汤中,不入盐,煎沸后用文火炖之,以40分钟为宜。鱼、汤同食。疗程一般不少于10天。适用于肾病综合征之脾肾、气阴两虚型。 9.其他措施 目前,一般主张针对肾病综合征的不同病理环节综合使用激素、细胞毒免疫抑制剂、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聚集药,但以前二者为主。 水肿明显、尿少的患者,应卧床休息,注意保暖,低盐(2~3克/日)饮食。水肿严重者,控制水入量,蛋白质每日应增加到80~克。 身体虚弱患者,应首先改善一般情况,采用对症支持疗法,积极预防和治疗 段光复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lubaa.com/hlbzz/1865.html
- 上一篇文章: 听说它能丰胸丰不丰胸我不知道,反正吃了它
- 下一篇文章: 热热热,乐昌已全面入夏ldquo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