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临高县的地理位置

如果让你独自一人在一座没有网络信号、无电无水,离开现代文明的荒岛上生活一个月,你愿意吗?而有这么一位老人,却足足在小岛上生活了四十多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吹日晒,依旧不肯离岛。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王世光,生于年,是海南岛西北部临高县和舍镇和珍村人。这村子的对面海面上漂浮着一座叫“鬼岛”的荒岛,他独自在这里生活了四十多年,宛如真实版的鲁滨逊。

记者向和珍村村民打听王世光老人的故事

年初冬,记者走访了这个叫和珍村的小村庄,目的就是来打听和寻找这位荒岛老人。从采访的当地村民的只言片语中大致得知,这位老人性格比较古怪孤僻,他们也搞不清楚是什么原因让老人自愿待在孤岛上,这一待就是30年。

“鬼岛”上的孤独:那人、那狗、那岛

王世光生活的荒岛“鬼岛”

记者一再的请求下,村民才同意带着他踏上那座荒岛去寻找王世光。这座荒岛离海岸不远,孤独地漂浮在海中,还没踏进小岛,就能感受到那位老人和这座荒岛一样的孤寂。

听村民说小岛上没有通电,也没有淡水资源,海水涨潮时,岛上的大部分区域会被淹没,因此,时常会看到有海难者的遗体被冲上海岸。村里有个传说,这座岛之所以被称为“鬼岛”,是因为夜晚有渔民打鱼,经常看到有一团蓝色的“鬼火”在岛上闪烁,所以,这座小岛被当地村民视为不祥之地,很少人登岛。

记者首次登上“鬼岛”,感觉这座小岛的长度一平方公里都不到,岸边上到处是光秃秃的大块石头,一种被人遗弃的荒凉景象。

村民领路前往王世光居住的地方,他住在岛上的最高处,要穿过一片树林,发现一间由石头垒起来的小屋。屋内的面积大概四、五平方米,阴暗潮湿,有一张床,和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

王世光老人居住在“鬼岛”上的小屋

当时老人没在屋里,就在记者感到纳闷的时候,只见不远处,有一位老人,身旁跟随着一条狗,朝他们的方向走来。

王世光老人看到记者的到来,并没有搭理,可能这些“闯入者”对他来说既陌生又在意料之中。即便遭到冷漠对待,记者也不会放弃,因为他的人生经历特别传奇,值得等待。于是,记者执着地留下来,想倾听属于他的故事。

老人见记者是带着诚意过来找他的,夜晚,他也敞开心扉,一边收起渔网,一边和记者聊了起来。他说,很难再捕到鱼了,越来越少,那时刚上岛,鱼的数量和种类还有很多,现在连半斤重的鱼都找不到。

夜晚在海边捕鱼的王世光

他在岛上的主要生计来源是靠打渔,很少上岸,即使有上岸,也是去对面的码头换点基本的生活物品,比如用打来的鱼换些淡水和油盐等。他认为只要能捕到鱼,生存就有保障。

记者跟随老人在岛上待了两天,白天的时候,他们一起去捕鱼,夜晚坐在一起聊天喝酒,睡觉的时候,就在屋内地上铺张草席。熟悉之后,老人对记者也放下戒备,就谈起他的过往。

深埋在老人心里30年的秘密,是如此的悲惨

王世光

据王世光老人讲述:这世上除了“鬼”之外,不再有人为他伸冤,等他死后,才有为他翻案的可能。他相信“鬼”会给他一个说法,还他一个公道。

王世光从小生长在和珍村一个普通的渔民家庭里,年,22岁的他选择报名参军。因为入伍前,他拥有初中文凭,所以就被抽调到部队的医疗队伍里,在里面表现突出,多次受到表扬,很快就被提升为班长。

在他看来,前途是那么的一帆风顺。不过好景不长,几年后,在一次举办的军民共建活动上,一位当地姑娘的意外出现,彻底改变了他后来的命运。

夜晚的烛火随着海风摇曳着,微弱的光线映射在王世光老人黝黑的脸上,显着那么的苍凉,深邃的眼眸中闪着泪光,对坐在一旁的记者讲起了当年改变他命运的那件令他终身难忘的事。

王世光眼中充满了不为人知的经历

那位在活动中见过一面的姑娘,事后给了王世光一张条子,他疑惑地打开一看,上面竟然写着“我爱你”三个字。这突如其来的表白,让王世光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更何况在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跟行为还是比较保守,一个姑娘突然向你示爱,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惊讶不已。

其实,王世光早在参军的前一年,也就是年就已经结婚成家了,家里的妻子每天盼望着他早点回去,因此,他赶紧跟这位姑娘说明了一切。

那个年代,军人的身份是很受人尊重的,尤其是大多数女孩的心愿都想嫁给军人。即使王世光一再阻止这位姑娘的行为和想法,但依旧是徒劳的,女孩却更加明目张胆地表白,总是三天两头地跑去王世光那里,搞得他很不自在。

万般无奈之下,为了避免犯错误,想要摆脱女孩的纠缠,只能向上级申请复员。获得了批准后,就在王世光收拾行李准备返回家乡的那天晚上,突然从门口冲进来几个人,将他逮捕,原因是那位追求他的姑娘告他强奸。可见这位女孩因爱生恨,得不到的就毁掉。

说到“强奸”两个字的时候,王世光老人一脸的冤枉,心中无比愤慨。他说完全没有发生的事,为什么要给他扣上一个莫须有的罪名。

表情凝重的王世光心事重重

年,在法庭上,审判人员认为王世光认罪态度不好,虽然这位女孩对他的指控没有直接证据作为支撑,但却不影响对其定性。法庭以作为破坏军民关系的典型,将王世光判处10年的有期徒刑。就这样,他被押送到英德劳改场改造,在那里度过漫长的监狱岁月。

但王世光不甘心被冤枉,不服判决的他在狱中写了大量的申诉材料,一直上交到最高军事法庭,可这一切都是徒劳无功的,他最后的希望也随之石沉大海。

王世光甚至还动用过给当时最上头的大红人林姓高层写信的念头,有人好心劝他不要命了,人家是什么地位的人,你又是什么人。王世光笑道:我都不想活了,死就死嘛。

他一次次的申诉,换来的却是更加严厉的处罚和看管。不仅如此,家里的妻子忍受不了这样的日子,3年后,只能选择改嫁。他不认罪,导致10年的徒刑坐满才被释放。

年,他出狱时,身上一无所有,也无脸面回家,但考虑到家中父母尚在,又不得不回去。牢狱中待了这么多年,他早已忘了回家的路,只能沿路向别人打听。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在他辗转终于到达离开多年的家乡时,一位乡亲认出了他,流着泪告诉了他一件特别揪心的事,他父母亲在上一周就已经相继离世。

王世光谈到父母去世时的表情

当时王世光听到这个令人痛心的消息后,整个人都崩溃了。他在给记者讲述父母去世这件事时,认为自己这个当儿子没能尽孝,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欲夺眶而出,欲言又止,哽咽了起来,心中的难受程度只有他自己能体会。

回家后,王世光到父母的坟前磕头跪拜,恳求他们原谅自己。他说父母这一辈子活着很辛苦,把他们子女拉扯大非常不容易,家中有8个兄弟姐妹,全靠父母抚养长大,所以他认为自己有罪过,这辈子是赎罪不了。

找个没有人的地方,独自一人用余生去抚平悲痛

记者在篝火旁聆听着王世光谈起他的过往

王世光在父母坟前痛哭了3天,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后,心里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离开和珍村,去对面的“鬼岛”生活。

他以前听评书里说过,包青天办案,要找鬼帮忙。因此,他也想寻“鬼”为自己申冤,因为不再相信任何人了。于是,他就登上了这座被当地人称为“鬼岛”的小岛。

“鬼岛”原名叫红屿岛,位于临高县博厚镇,它与和珍村隔海相望,常年遭受台风侵袭,海水涨潮时,岛屿只露出海面80亩的面积,犹如葫芦状。

三十多年来,他每天苦苦追寻,依旧还是没找到所谓的“鬼”。大家无法知道找“鬼”是不是王世光老人给自己继续待在小岛上的理由,或者说是在逃避现实,还是找“鬼”已经成了他活下去的唯一精神支柱。

他说与人在一起,心里闹得慌,不得安静。富人欺负穷人,有权的欺负没权的,干脆自己远离尘嚣,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与他无关。

登岛后,他一个人在岛上用石头搭建了一个简易的小屋,每天一捕完鱼,他就来到海边用礁石一块一块地垒起来,日复一日的坚持,4年后,鱼塘就成形了。不料,快要完工的时候,台风一来,在一夜之间,鱼塘就被摧毁了。

王世光用礁石垒起来的鱼塘

那场台风过后,人们以为王世光已经死了,因为风浪太大,小岛快要被淹没。当时他自己也认为这灾难是躲不过,喝完酒,直接躺着睡觉,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

不过,他并没有放弃,着手开始垒第二个鱼塘,再一次花了4年的时间,可是不幸始终没放过他,同样也是一场台风,将他的鱼塘破坏掉。真的是哀莫大于心死,三十多年过去,王世光还是没能把一个完整的鱼塘垒好。

就像王世光老人说的,修建鱼塘也是打发时间,他屋内没有可计时的钟表和日历,他每次上岸去村里换生活物资的时候,都要向别人问日期。三十年如一日地重复着,养过狗、打过井、造过船,时间对他而言,似乎不是那么重要了。

记者第一次登岛见到王世光老人时,66岁的他,身旁只有一条他养的叫“阿黄”的狗,没有人陪伴,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他却回答得很自在,像是一位哲人一样,说人本来就是生下来一丝不挂,死后应该也是赤条条的,来去无牵挂。

孤岛上的老人,宛如一道孤独的风景

记者问他后悔当初的决定吗?老人坚决地回答从不后悔,到死都不会后悔,这样的生活,很美好,很安静,不会被别人打扰,就知足了。

临别时,记者向老人承诺,还会回来看望他,叫他保重身体,好好活着。

十年后再次拜访老人:岛变热闹,狗被处死,而人仍然力不从心地坚守信念

10年后,记者再见王世光老人

10年之后,时间来到了年深秋,记者兑现当年的承诺,再次踏上前往和珍村的路,只不过,这里早已大变样,公路也修起来了,变得很宽敞,之前还只是土路。

记者向当地的村民打听王世光老人是否还生活在“鬼岛”上,村民回答他还在那里。让人意外的是,在路上就遇见这位多年不见的老人,他主动走过来迎接记者的到来。

记者问他还认识自己吗?老人说有点面熟,记者提醒他10年前一起在岛上喝过酒,住过一夜,他这才恍惚地想起来。

记者跟着刚从集市里换来两瓶酒的老人,一起登岛。让记者惊讶的是,老人之前的那间用石头垒起来的小屋,如今变成了水泥房子,门口还多了一副对联,左联:永世恩情林秀风清忆海天,右联:半生心事秋凉春暖愁岁月,横批:守岛老人。

听老人介绍,当年记者对他的遭遇进行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lubaa.com/hlbcs/11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