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电话 http://pf.39.net/bdfyy/bdfal/150507/4620139.html

宫氏家族

武维春

宫氏家族是明清之际泰州最大的世家之一,明初由天津静海迁泰。宫家人才辈出,很多名士都被写入地方志书。从明崇祯十年()到清乾隆十年()的年间,宫氏家族出过10个进士(其中文进士8名,武进士2名)。今天尚存的宫氏住宅在税务桥西,这组建筑保留了古代的木刻、砖雕等,其高浮雕的动植物图案极为生动。尽管房子已被局部改建,但从柱梁构件和浮雕仍可以看出古代建筑的流风余韵。它是泰州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明后期民居建筑群。

乾隆版《宫氏族谱》

宫继兰:家族发迹之祖

宫继兰(——)为迁泰第七世,也是这个家族迁泰后的第一位进士。宫继兰,为崇祯十年进士,考中进士上任伊始,就要修建烽台,烽台在北京右安门等处,他的修建工作得到上司的赞许,上司将此事向崇祯帝汇报,崇祯赞扬宫继兰工作扎实,随后派他到山东兖州进行泇河的治理,其时27岁的儿子宫伟镠随同父亲出行,宫继兰“兼旬宿河干,屡月走沙砰”给年轻的伟镠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他暗暗决心以父亲为榜样,也亲手干出一番事业。宫伟镠希望自己将来能出人头地并报效国家。

宫继兰在自己东书房挂了一副对联是“千秋事业千秋志,一寸光阴一寸金”,这种对时间的珍惜对宫氏后代有深远影响,他要求后代珍惜每天的分分秒秒。

宫继兰奏疏

宫伟镠:忠臣不事二主

宫伟镠(——),字紫阳,号紫玄,一作紫悬。他中进士前生活是很清苦的,所有时间都在书房用功。崇祯十五年,宫伟镠顺利考中举人,次年考上进士,宫伟镠中进士的年,明王朝的两支劲敌(清兵和李自成的部队)都对大明江山虎视眈眈。年3月18日晚,李自成打进北京,次日崇祯自缢,明王朝灭亡,这在宫伟镠脑海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乘乱返回家乡。海外学者安东篱说“宫伟镠在北京沦陷时幸存下来,并且回到泰州。他被推举在新的政权中担任职务,但他以‘独子辞养’这一先例为托词拒绝任职……避免服务于新的王朝,确实符合‘忠臣不事二主’这句伦理训诫。对于地方记录的编撰者来说,他们是值得一书的对象”。

宫伟镠像

宫伟镠买下荒废的小西湖,重新整葺,建成春雨草堂。草堂是文人雅士会聚之所,承载了清代泰州的文化繁荣。清初国内的很多名家都来过这里,并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是泰州的文化宝藏。乾隆末年的名士姜凤喈站在杨柳春风的湖边,曾感叹地说“小西湖是因为宫伟镠的春雨草堂而扬名当世呀”。

有些熟知的名句过去我们不知是宫伟镠所作,如《烛影摇红》,上阕云“渡口雪消,绿波春引青溪漱。数行茅屋傍朱门,野竹当窗覆。幔卷一帘清昼。拥缥缃、沉吟依旧。友天下士,读古人书,小窗何陋……”,词中的“友天下士,读古人书”曾被嘉道年间的著名书家包世臣写成对联并流传下来,后来大书家林散之也多次写过,甚至当年上海滩的杜月笙家中也挂的这个对子,可见人们的喜爱程度。宫词中的这种胸襟并不是一般士子所能达到的,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者所难为,它表现了宫伟镠的人生高度。

宫伟镠对乡邦文献的整理也有很大功绩,晚年他将自己的精力用于泰州地方文献的撰述,他的《庭闻州世说》、《微尚录存》是我们了解家乡历史的重要典籍。前者记述从宋代至清初泰州乡贤的言谈事迹为主,其中明清之际的材料更为生动,因为这些是其父辈直接经历的事情,又是经过精选的,所以对后辈很有教育意义。加之它不是一种简单的说教,而是像《世说新语》那样以生动的故事来说明问题,这使全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微尚录存》亦名《康熙泰州志稿》,是清朝泰州的第一部方志。

人才辈出的宫氏家族

?宫梦仁治水

宫梦仁(——),宫伟镠长子,也是入清后宫氏家族的第一位进士。后官至福建巡抚。

宫梦仁谙熟河务,他给康熙皇帝的奏折中有云“淮扬水患异常,疏理海口宜急图”,他认为治理“要从长勘议,务使一劳永逸”。宫梦仁从小生活在泰州,他对里下河的情况很熟悉,淮河发水时怎样影响扬州泰州范围内的农田,他都很了解,奏折开头即说“自扬自淮,两岸土石堤工,处处告急,冲决多口,河湖相连,汪洋一望……”,原来的堤坝倒了以后,变成河障,阻碍交通,大量的民房被泡淹,其惨象令人心惊。

据载他去世前不久,康熙还专门召见他,“至御榻前垂问良久,亲赐御酒一卮并上方衣帽、端砚等物,殊恩异数,一时传为盛事。归未一月而卒”。晚岁亲得皇帝赏赐这在封建社会可谓非常荣耀了。

?少以诗鸣的宫鸿历

宫鸿历(——),他的诗和古文词很出色,但科场考试遭遇坎坷。康熙乙酉()方中举,丙戌()成进士,这时他已经51岁了。他的主考官是汤右曾,康熙看进士名册,看到宫鸿历的名字时,对旁边的侍臣说,“此老学也”。这说明鸿历的名字不仅在文人圈内很响,而且为康熙所熟知。

鸿历集中优秀之作甚多,略举一例,他的《张王庙》一诗,是写张士诚的。宫诗有注“庙在州治南,据吴时多惠政,苏人至今称为张王云”。诗是七律,概括性强,诗曰:

齐云一炬卷秋蓬,力尽依然盖世雄。

自是金陵多王气,非关黄叶怕西风。

龙衣御酒浑闲事,麋鹿荒台只故宫。

富贵应知生处乐,如今故绛是新丰。

追忆一位逝去的英雄,持论很是得体,乡贤康发祥认为“可与高青邱吴城感旧诗并传”。高青邱指高启,明代大诗人。

宫鸿历手迹

?宫懋让的惠政

宫懋让(——),宫梦仁的幼子。懋让自幼刻苦攻读,中雍正四年()顺天副榜,后由八旗教习,学成后被任命为山东诸城县知县,由于他廉洁而多善政,升为德州知州。他为官期间,有两件事很值得一表。

乾隆壬午()宮懋让在诸城任县令时,发现当地的丧葬风俗过于奢靡,且互相攀比严重,很多人家因为办丧事而弄得家庭破产,严重地影响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他对此事很忧虑,经过认真思考,他拿出了一卷《大事约》,他的思路是“凡诸俗可从者仍其旧,否则斟酌损益之,其不可者禁之。大要以遵古礼而不戾於今,省浮费而不流于俭”。

宫懋让为山东诸城县令时,琅邪台的秦石刻因日久风化快要开裂了,从保护文物的角度,宫设法溶铁来束住石刻,使秦石刻妥善保存。

?芸香诗社创始人宫国苞

宫国苞(——)号双桥、霜桥,工诗善画。他的祖父宫翼宸是宫梦仁的长孙。宫国苞科名不高,仅为监生,但诗名很高,清代文士袁枚倡性灵说,曾不客气地批评年长于他的郑板桥不会做诗,闹得两人不太愉快。但袁枚对宫国苞却是欣赏有加,他在《随园诗话》中说“泰州宫霜桥善画能诗”。

芸香诗社是泰州第一个有具体名称传世的诗社。宫国苞的创作和结社在泰州文坛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得到家乡文士的敬重,前人认为泰州诗坛继邓汉仪、宫伟镠、黄云之后,“论诗者寥寥,先生出而芸香社兴”。这说明国苞有使泰州诗坛中兴之功。

宫国苞的画亦佳,他所处的时代和扬州八怪基本同时,其诗画结合的形式,深得八怪神韵。他以诗言志,可比郑板桥,足见板桥流风不息,代有传人。

宫国苞手迹

宫氏家族的草堂情结

自顺治四年()宫伟镠建春雨草堂,迄今已经多年,宫氏家族的后代们一直以此作为骄傲,在他们的著述中,草堂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后代为了纪念祖先,不忘其根本;二是草堂确实代表了宫氏家族的文化辉煌,为后人所怀念。雍正后期,草堂已经破旧,宫雝曾写过一首《春雨草堂感旧》诗,诗云:

春雨草堂印

伤心遗迹无人问,一树斜阳噪暮禽。

香草美人空怅望,桃花流水渐销沉。

百年风节投闲地,十里烟波退老心。

寥落云山一坞深,先人卜筑此园林。

颈联下有注,称“园有香草亭,美人之居”,这更增添了沧桑之感。

乾隆年间宫国苞在《春日过听花堂故址》中有句“东海名园已半荒”,后加注“先太史公春雨草堂亦荒芜久矣”,此诗在宫雝诗之后,国苞也是发思古之幽情。

据说是宫懋让、宫焕文、宫翼宸等族人合议拆除了草堂内的危房,建成临湖禅院建筑群,主体捐赠寺院,部分房屋用于供奉宫氏祖先。作为建筑物的草堂持续了不足百年,这是它的鼎盛期。

我们谈论春雨草堂,不仅是建筑本身,它更体现了一种文化传承。宫氏族人编书著书,也都不忘草堂,宫癯仙《梁园花影》刊于道光二十六年(),书上有“春雨草堂刊”字样。族人宫元溱(——)选辑《春雨草堂诗钞》,收录宫氏家族12人的作品,又名《宫氏一家稿》,他的自作诗三册,定名为《春雨草堂诗钞》。

春雨草堂毗连的岳墩

宫氏后代宫肇祥生前购置线装书籍,封面一律钤印“春雨草堂”;宫子珊购置书籍,上面书“春雨草堂珊记”;宫文德(号质彬),民国期间购置书籍,则题“春雨草堂质记”。在族人看来,草堂是宫氏家族史的丰碑,因此草堂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宫氏后代。但草堂文化并不仅仅是宫氏家族的,宫伟镠等人创作的大量诗文,是泰州献给世人的最重要的文化遗产,它代表了清代泰州的文化高度,因此我们有必要加以研究并发扬光大,为创造新文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武维春

  

  武维春,年生,泰州海陵区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江苏、浙江等地媒体从事编辑工作,为扬州大学艺术学院扬州八怪研究所研究员,著作有《春雨草堂》、《诗书继世》等。

编者按:

  微海陵各位微友,微海陵   《花丛》投稿信箱:tzhlhuacong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lubaa.com/hlbyf/9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