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糯稻根须
甘,平。入肝、肺、肾三经。 益胃生津,退虚热,止盗汗。 最平和的固表止汗药 有个小孩子,白天汗出得非常厉害,有时一天换三件衣服都还不够,一旦不及时换衣服,这汗水就把衣服打湿,再穿久一点,一凉了,孩子就特容易感冒,所以家里人真是想尽办法,不给他勤换衣服,医院,后来干脆给孩子准备几条毛巾,把毛巾塞在衣服内面,这样半个小时后,把毛巾抽掉,再换进新的毛巾,就更省事了,可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不能老是带着毛巾四处走吧。 医生说这是气虚自汗,因为孩子脾胃不好,不怎么爱吃饭,舌体又淡胖有齿痕,稍微走路跑快一点就短气乏力,很容易疲劳,明显是脾虚气弱,所以卫表不固。这样医生给他用了玉屏风颗粒。可这孩子连吃半个月,汗还是照出,衣服毛巾还是照换。 这孩子父母便找来竹篱茅舍,想问个为何。 老爷爷想了下说,用玉屏风散治表虚自汗,脾虚气弱,思路没错。 小指月说,可为什么没有效果。 老爷爷说,玉屏风散偏于益气扶正,使气能固住津液,还需要找一味药,直接就能够固表止汗,而且性味平和,能益胃健脾,非常适合小孩子服用的。 小指月说,在收涩固表止汗里头,常用的就麻黄根、浮小麦跟糯稻根须,最平和的莫过于糯稻根须了。 老爷爷说,就用单味糯稻根须每次60克煎水,每次送服玉屏风颗粒。结果用了三天的药,孩子少换一半衣服,连服十天药,自汗遂止,胃口转强,身体渐壮。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邵长荣经验糯稻根治疗小儿多汗易感常用参芪汤和玉屏风散补肺之气、固肺之表;多汗易汗者则在补肺的基础上再加糯稻根、麻黄根、瘪桃干、淮小麦、五味子等敛摄止汗以“固肺之合”,其中以60g糯稻根煎汤代水尤为特色,对小儿多汗易感者效果极佳。因为小儿脾胃亏虚,病后营卫失调而虚汗淋漓,因汗致腠理疏松而容易受邪感冒,而糯稻根能补肺止汗,又能健脾益胃,且性味甘平,易为儿童接受,所以用大剂量煎汤代水以扬其长,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更多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点击查看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目录1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目录2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目录3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仙茅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杜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续断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肉苁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锁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补骨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益智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菟丝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沙苑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蛤蚧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核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冬虫夏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葫芦巴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韭菜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阳起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紫石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海狗肾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海马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羊红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当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熟地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白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阿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何首乌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龙眼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楮实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沙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百合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麦冬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天冬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石斛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玉竹(葳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黄精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枸杞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墨旱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女贞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桑椹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黑芝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龟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鳖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麻黄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浮小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lubaa.com/hlbjb/10635.html
- 上一篇文章: 1216调料价格
- 下一篇文章: 每日一药中药知识预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