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习一味中药吴茱萸
温里药 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的药物,称温里药,又名祛寒药。 本类药物均味辛而性温热,辛能散、行,温能通,善走脏腑而能温里祛寒,温经止痛,故可用治里寒证,尤以里寒实证为主。即《内经》所谓“寒者热之”、《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之意。个别药物尚能助阳、回阳,用以治疗虚寒证,亡阳证。 今天介绍的一味中药茱萸,大江南北皆产,因产于吴地者为好,故以吴名之。吴地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领域,主要包括今天江苏、浙江长江以南、钱塘江以北的区域。有诗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吴茱萸 Wuzhuyu 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用甘草汤制过应用。 产地: 主产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陕西、浙江、四川等地。 相关名字: 吴萸、茶辣、辣子、臭辣子、吴椒、臭泡子。 性味归经: 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功效: 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性状鉴别: 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吴茱萸本品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mm。表面暗黄绿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的油点。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基部残留被有黄色茸毛的果梗。质硬而脆,横切面可见子房5室,每室有淡黄色种子1粒。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 主治病证: 1.寒凝疼痛。 本品辛散苦泄,性热祛寒,主入肝经,既散肝经之寒邪,又疏肝气之郁滞,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主药。每与生姜、人参等同用,治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苔白脉迟等,如吴茱萸汤(《伤寒论》);常与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治寒疝腹痛,如导气汤(《医方简义》);与桂枝、当归、川芎等同用,可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痛经,如温经汤(《金匮要略》);与木瓜、苏叶、槟榔等配伍,治寒湿脚气肿痛,或上冲入腹,如鸡鸣散(《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2.胃寒呕吐。 本品辛散苦泄,性热祛寒,善能散寒止痛,还能疏肝解郁,降逆止呕,兼能制酸止痛。常与干姜、甘草同用,治霍乱心腹痛,呕吐不止,如吴茱萸汤(《圣济总录》);与半夏、生姜等同用,可治外寒内侵、胃失和降之呕吐;配伍黄连,可治肝郁化火,肝胃不和的胁痛口苦,呕吐吞酸,如左金丸(《丹溪心法》)。 3.虚寒泄泻。 本品性味辛热,能温脾益肾,助阳止泻,为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之常用药,多与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等同用,如四神丸(《校注妇人大全良方》)。 用法用量: 煎服,1.5~4.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本品辛热燥烈,易耗气动火,故不宜多用、久服。阴虚有热者忌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2.《本草纲目》:“开郁化滞,治吞酸,厥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喉舌口疮。” 3.《本草经疏》:“吴茱萸,辛温暖脾胃而散寒邪,则中自温、气自下,而诸证悉除。”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吴茱萸烯、罗勒烯、月桂烯、吴茱萸内酯、吴茱萸内酯醇等。还含吴茱萸酸,吴茱萸碱,吴茱萸啶酮,吴茱萸精,吴茱萸苦素等。 2.临床研究:吴茱萸研细末,用水拌如饼,外敷神阙穴,治疗腹泻,尤以脾肾阳虚五更泄效果佳,小儿每次3g,成人每次6g,观察病例19例,总有效率94.3%(陕西中医,);吴茱萸10~15g,研成粉未,未熟热米饭g,混合成饼,放于脐部,纱布绷带固定,治疗小儿肠炎例,痊愈例,显效72例,无效16例(医院药学杂志,1);吴茱萸10g,研细过目筛,加凡士林90g,研匀。治疗牛皮癣21例,总有效率为95.2%(中医药信息,0)。另有用吴茱萸治疗呃逆、小儿多涎症、小儿支气管肺炎、高血压病、腮腺炎、蛲虫病、疥疮、湿疹、复发性口腔溃疡等。 鉴别用药山茱萸vs吴茱萸 注:内容来自教材和网络,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lubaa.com/hlbzz/9254.html
- 上一篇文章: 荠菜药用小方
- 下一篇文章: 木材产地及木种详解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