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如何能不水先看看300多年前的论文长
< 原创张艺琼返朴 学术圈内外的玩家们喜欢把某些论文高产行为调侃为“灌水”,各种羡慕嫉妒恨。这些年水太大,惊动了中央。中办、国办出台系列文件“防灌水”(破唯论文)。但“灌”是个主动性特别强的动作,防不胜防。其实,“灌水“本是娱乐,要动用论文形式似乎有点太伤筋动骨,实在划不来。本文从论文诞生的历史维度讲述期刊论文如何能不水。哪怕您只是想继续灌水,本文对您也会有启发。要灌就灌得专业些,这才对得起我们的训练不是? 撰文丨张艺琼(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 论文和学术本是连体双胞胎。但我们好像只看见“论文”,而把“学术”给冷落了,这就有点不大好了。所谓的“水”文其实就是没有学术的论文。 离了学术可以照写论文,例如MIT研究生开发的软件SCIgen自动生成的论文可以逆袭IEEE国际会议。铺天盖地的论文写作技巧培训某种意义上跟SCIgen的原理差不多,在词汇和句子层面照葫芦画瓢。 但离了论文,学术却无法前行。有了这个载体我们才得以快速、准确地将个人的新发现和思想在研究共同体内分享,供其他成员对观点进行接受、分析、拓展、批驳和传播。 没有论文就没有现代科学的发展,这样说一点也不夸张。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明白论文八股的缘由,而不被八股的细节蒙蔽了研究探索自身能给我们带来的愉悦。 由于论文的表述体系和我们日常的大不一样,而我们的基础教育体系基本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因此催生了铺天盖地的论文写作培训、论文修改等“新兴产业”,中英文市场共同繁荣。从人文的角度看,这些产业是正能量,细枝末节的实践技巧某种程度上确实能减轻论文撰写过程的痛苦;但从科学的角度看,这些产业大多是负能量,因为他们只能触及学术的皮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细节的纠缠和原理的通透天壤地别。 被忽视的“argument(争鸣)” 论文是一种再现学术研究过程的载体。我们可以借用亚里士多德的修辞三层论来讨论:风格(style)、呈现(presentation)和争鸣(argument)。风格是指在词汇和句子结构层面的特征,如学科词汇、名词化和被动语态等。呈现是指内容信息的安排,如摘要、标题、引用和图表等。而争鸣则是指研究者用于论证自己观点的策略和手段。这三者本来密不可分,但遗憾的是我们的体制内外的训练都过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lubaa.com/hlbzz/12632.html
- 上一篇文章: 跌打豆,也有人叫葫芦豆华佗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