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疗的价格高吗 http://pf.39.net/bdfyy/bdfjc/160306/4781528.html

透过专利信息跟踪农业生物技术最新研究成果——年第18周篇

作者:莱肯生物

很多技术和产品的创新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或暂时无法发表研究论文(高影响因子论文和高价值专利评判标准的不同、保持新颖性的需要、保密技术细节的需要等),因此公开的专利信息就是跟踪最新技术和产品的重要渠道。

然而,中国的专利年申请量已接近万件,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专利资料中找寻到有价值的信息是一项具有挑战的工作。

本专栏将定期梳理最新公开的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并就部分专利进行简单介绍,以为相关从业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参考。

今天让我们看看年第18周都公开了哪些农业生物技术相关的专利。

年第18周公开的部分农业生物技术专利简介

关键词:玉米百粒重、草铵膦脱氢酶、Cas9拆分、薯蓣皂素合成

1、玉米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申请的专利101411152(发明人:王天宇;?安怡昕;?李永祥;?李春辉;?张登峰;?刘旭洋;?宋燕春;?石云素;?黎裕)公开了一种玉米穗行数相关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和应用。本发明基于CRISPR/Cas9技术,通过敲除玉米中Zmd蛋白质的编码基因,来获得穗行数显著增加的玉米植株,达到增产的目的。

河北农业大学申请的专利684701(发明人:陶勇生;?段会军;?张大效;?马小林)公开了玉米百粒重主效QTL位点qKW4a及其候选基因和应用。本发明以SL41和Ye为亲本构建遗传分离群体,通过图位克隆,将玉米百粒重主效QTL位点qKW4a精细定位于B73参考基因组chr4标记kw4–kw10之间,并且基于精细定位区段内基因表达模式、双亲间(SL41和Ye)基因组和cDNA序列差异,以及籽粒淀粉形成过程中的酶活性和细胞学特征等确认了qKW4a的候选基因ZmSSV。本发明经图位克隆方法分离和克隆的候选基因ZmSSV与玉米KW(kernelweight)相关,将有效用于玉米KW的分子育种和遗传改良。

湖北康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的专利80284X(发明人:彭绪冰;?邱法展;?方燕丽;?孙琴;?彭聿康)提供了一组检测玉米ZmEXPB15基因单倍型的引物对、试剂盒及检测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所述引物对基于控制籽粒大小和重量QTL的基因ZmEXPB15设计得到。在本发明中,可利用上述引物对检测5个SNPs的变异,以Hap1单倍型作为优异的等位变异,在进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时,可将其作为控制玉米百粒重的功能位点之一,予以选择保留,可筛选得到更高产量的玉米。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申请的专利3(发明人:谢传晓;?刘昌林;?闫元元;?李新海;?黄长玲;?黎亮;?朱金洁;?祁显涛)公开了含有玉米种子荧光报告基团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及应用。本发明利用胚和胚乳特异表达的启动子,在玉米胚或胚乳中表达DsRed,并与CRISPR/Cas系统融合,实现含有转基因成分玉米籽粒和不含转基因成分玉米籽粒的快速筛选,以及靶标突变鉴定。利用该系统可以显著提高构建玉米基因突变体库的效率,即通过玉米胚或胚乳荧光筛选,将混合转化的T1世代种子分成胚发红色荧光,胚乳发红色荧光和胚与胚乳均发红色荧光三种类型,进而提高单独突变和复合突变的筛选效率。

吉林大学申请的专利101388550(发明人:胡军;?潘洪玉;?于汇琳;?杨凤;?肖坤钦;?何晓玥;?高超峰)公开了与玉米大斑病情指数相关的ZmCaMBP1基因SNP分子标记及应用。本发明具体涉及玉米第5号染色体上1个与大斑病情指数相关的SNP分子标记及应用。该SNP分子标记位于ZMCaMBP1(Zmd)基因的第8内含子区,是从玉米自交系群体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中得到。本发明的ZMCaMBP1基因SNP分子标记可用于玉米育种过程中大斑病抗性性状的辅助选择,能提高选择的准确性、加快抗大斑病新品种的培育进程。

2、抗除草剂

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申请的专利455524(发明人:何军光;?楼亿圆;?翁嘉慧;?苗昱婷;?王云铃;?蒋红叶;?赵振宁;?周骏;?费月新)公开了BNAM79EPSPS抗草甘膦基因及其应用。本发明根据AM79EPSPS不同区域的活性分析及双子叶植物(油菜)基因组特点,对AM79EPSPS的密码子进行了改造,经过密码子优化的AM79EPSPS基因命名为BNAM79EPSPS。通过对转AM79EPSPS基因及BNAM79EPSPS基因的作物不同转化试验的分析,本发明发现转BNAM79EPSPS基因更容易获得高表达量的转基因作物以及显著提高获得耐受高倍(4倍以上)草甘膦的转基因作物的几率。

浙江工业大学申请的专利2(发明人:薛亚平;?程峰;?吴冬阳;?邹树平;?徐建妙;?郑裕国)公开了一种机器学习基因挖掘方法及氨基转位用草铵膦脱氢酶突变体。所述氨基转位用草铵膦脱氢酶突变体由野生型草铵膦脱氢酶突变所得,所述氨基转位用草铵膦脱氢酶突变体的突变位点选自以下一种:(1)ED?KR?H96A?RV;(2)ED?KR?H96A;(3)ED?KR;(4)ED;(5)EN;(6)EC;(7)EG。本发明利用定点饱和突变技术对草铵膦脱氢酶基因进行突变,发现第位、第位、第位、第位是影响酶活和立体选择性的关键位点,获得酶活和ee值远高于母本草铵膦脱氢酶的突变体。

3、水稻

江西农业大学申请的专利102082379(发明人:宋海燕;?黄英金;?胡殿明;?王兆海;?廖江林;?殷华;?黄小平)涉及黑曲霉菌株JAUCC的植酸酶基因phy及其在低磷土壤环境下种植水稻提高水稻分蘖数和有效穗数的应用。本发明克隆植酸酶phy基因,通过遗传转化水稻增加了水稻的分蘖数和有效穗数,为水稻的分子育种提供了基因元件,特别是在低磷土壤中水稻的选育提供了分子育种的基因元件,从而达到减施磷肥、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环境富营养化的效果。

南京农业大学申请的专利8(发明人:万建民;?张文伟;?燕海刚;?江玲;?王益华;?金洁;?刘世家;?刘喜;?田云录;?刘裕强;?赵志刚;?周时荣)公开了一个植物造粉体发育相关蛋白OsSSG7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本发明将所述蛋白的编码基因导入造粉体发育异常的植物中,可以培育造粉体发育正常的植物。

沈阳农业大学申请的专利102077845(发明人:玄元虎;?吴限鑫;?李天亚;?孙倩;?梅琼;?邱永春;?高越)提供了OsBZR1基因及编码蛋白在调控水稻纹枯病抗性中的应用。本发明通过RNAi技术沉默水稻中的OsBZR1获得OsBZR1超低表达的水稻,同时通过构建OsBZR1过表达植株OsBZR1OX,与野生型水稻相比,OsBZR1RNAi水稻植株均更易感病,OsBZR1OX更抗病,表明OsBZR1基因参与调控水稻纹枯病抗性。

云南农业大学申请的专利6(发明人:朱骞;?李伟;?郭效琼;?罗樊;?李仕川;?陈丽娟;?李东宣)公开一种多年生型水稻雌性核不育系的选育方法,具体为:选用江西东乡普通野生稻作母本,用水稻雌性核不育突变体作父本进行杂交,后代通过自交、聚合杂交、回交等方法,结合江西东乡普通野生稻宿根再生特性及水稻雌性不育基因FST分子鉴定方法,通过保留fst基因杂合群体株系的方法加代选育,直至多年生雌性核不育分离株系世代高于F8以上时,即获得稳定的多年生型雌性核不育系及其可育近等基因系。所选育的水稻雌性核不育系具有多年生特性和fst基因,可进行无性繁殖,解决了雌性核不育水稻繁殖问题,实现了轻简化栽培,生产效率高;多年生型雌性核不育系%败育,花粉可育,可作为杂交水稻理想的花粉供体,实现全机械化制种。

浙江理工大学申请的专利102377159(发明人:汪得凯;?孙宗修;?傅亚萍;?裘霖琳;?刘窍)涉及一种水稻穗型调控基因SDP1及其应用。本发明采用图位克隆结合T?DNA标签的方法克隆得到调控水稻穗发育的基因SDP1,并通过突变体表型分析及过量表达分析证明了SDP1基因在调控水稻穗型的重要作用。在水稻中过量表达SDP1可以培育直立密穗水稻品种,为拓宽现有的直立穗型品种的遗传基础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上海师范大学申请的专利663156(发明人:明凤;?钟群;?余江涛;?毛婵娟;?娄玉霞)公开了基因OsWRKY43在水稻抗白叶枯病中的应用,其中,所述基因OsWRKY43为水稻中生物胁迫诱导的转录因子,并且所述基因OsWRKY43为WRKY家族II型转录因子。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申请的专利102258198(发明人:阎勇;?陈彩虹;?粟学俊;?杨行海;?韦宇;?李冬秀;?梁曼玲)、102258179(发明人:李冬秀;?阎勇;?杨行海;?陈彩虹;?粟学俊;?韦宇;?梁曼玲)和10225893X(发明人:阎勇;?陈彩虹;?粟学俊;?杨行海;?韦宇;?李冬秀;?梁曼玲)公开了基于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Pid2和RGA4以及褐飞虱抗性基因Bph14的PARMS标记与应用。

发明人利用一代测序检测Pid2在高抗稻瘟病材料Y和感病品种日本晴中差异,发现在该基因编码区bp位点发生A→G突变;检测RGA4在高抗稻瘟病材料Y和感病品种日本晴中差异,发现在该基因第2外显子和位点发生TC碱基插入,导致氨基酸序列变异;检测Bph14在高抗褐飞虱材料Y和易感褐飞虱品种日本晴中差异,发现在该基因第1外显子bp位点发生T→C突变,导致由苯丙氨酸变成亮氨酸,引起Bph14的无功能。在设计的正向引物中引入这两个碱基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两条不同荧光标记通用引物,开发基于PARMS技术的荧光功能分子标记,以用于水稻抗性分子育种。

中国水稻研究所申请的专利101553(发明人:杨窑龙;?徐群;?章孟臣;?魏兴华;?冯跃;?王珊;?孙燕飞)提供了一套用于水稻品种籼粳鉴定的SNP标记、引物组、试剂盒及应用。本发明提供的用于水稻品种籼粳鉴定的SNP标记,包括40个SNP位点,所述SNP位点的物理位置是基于日本晴的全基因组序列MSU7.0版本确定。本发明根据所述40个SNP的分型结果,通过计算粳型指数Ig进行水稻品种籼粳鉴定。

4、基因编辑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申请的专利2019155(发明人:李娟;?魏鹏程;?秦瑞英;?许蓉芳;?李浩;?刘小双;?徐善斌)提供了一种提高水稻碱基编辑效率的基因、方法及其应用。本发明合成了一种含抗潮霉素蛋白的编码基因HPT、SpCas9蛋白的编码基因SpCas9n和腺嘌呤脱氨酶编码基因ABE的共转录单元ABEHPT,还提供包含该ABEHPT的一种表达载体,以及表达载体在水稻基因单碱基编辑方面的应用。将表达载体导入植物体内后,能同时转录和翻译ABE碱基编辑器和潮霉素基因,通过潮霉素筛选,提高植物细胞中ABE碱基编辑器表达量,从而提高植物细胞中ABE碱基编辑效率。实验证明,利用本发明设计的ABEHPT基因构建植物表达载体,进而构建水稻打靶载体,导入水稻细胞后造成水稻特异基因位点的DNA上的A:T突变成G:C定点替换的效率大幅提升,在高效获得单碱基替换植株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中山大学申请的专利511454(发明人:黄军就;?支胜尧)公开了一个Cas9蛋白拆分得到的蛋白组及其应用。本发明提供了Cas9拆分的方法,通过对Cas9进行拆分得到的蛋白肽段可通过内含肽等多种拼接方法,在靶细胞或器官内重新组装成具有功能活性的Cas9蛋白;本发明提供的拆分位点优于已报导位点,体内重组后的Cas9活性更高,脱靶率更低;由于拆分后的蛋白更小,受AAV等载体的运载量限制更小,载体的选择范围更多,应用范围更广,可有效提高基因编辑效率和安全性;单独存在的Cas9N或Cas9C不具有完整的功能,进一步通过调控Cas9N和Cas9C加入的时间先后顺序或调节Cas9N和Cas9C的比例,可起到调控Cas9蛋白功能的作用,对CRISPR的进一步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5、其他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申请的专利0(发明人:张学礼;?陈晶;?程健;?江会锋;?樊飞宇;?戴住波)公开了盾叶薯蓣来源的薯蓣皂素合成相关蛋白及编码基因与应用。

薯蓣属植物含有丰富的淀粉或甾体皂苷,在世界范围内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医药工业。其中,盾叶薯蓣是一种重要的中药,广泛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炭疽热、咳嗽、心脏病等的治疗。薯蓣皂素又称薯蓣皂苷元,是盾叶薯蓣根茎中积累的一种甾体皂苷元,是合成多种甾体激素类药物的重要前体,包括抗氧化剂、消炎药、性激素、甾体、可的松、避孕药、节育化合物和合成代谢药物等。在植物中,薯蓣皂苷元是由前体胆固醇经十余步生物合成而成的。目前,在重楼和葫芦巴中都已成功鉴定出了薯蓣皂素的合成途径。上述两种植物的薯蓣皂素的合成都需要两个关键的P蛋白(PpCYP90G4/TfCYP90B50和PpCYP94D/TfCYP82J17)。盾叶薯蓣作为我国薯蓣皂素的主要来源植物,其薯蓣皂素合成途径至今并未解析,没有鉴定出相关的重要P蛋白,所以完成对于盾叶薯蓣中薯蓣皂素合成相关P基因的鉴定并将其应用于酿酒酵母薯蓣皂素生物合成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本发明所提供的盾叶薯蓣来源的薯蓣皂素合成相关基因,与细胞色素P还原酶编码基因一起导入能够合成胆固醇的酿酒酵母菌,能够得到可合成薯蓣皂素的酿酒酵母工程菌株。本发明实现了酿酒酵母薯蓣皂素的生物合成。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申请的专利10136867X(发明人:侯文胜;?陈莉;?袁珊;?孙石)公开了一种通过花色识别转基因大豆植株的方法。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核酸分子,发明人发现大豆花色是一种很容易识别的表型,通过Z1基因的过表达,能够使白色花变成紫色花,该方法可作为鉴定大豆转基因阳性植株的可视化表型鉴定指标。因此,放在可视化报告系统上,这将极大方便和有效的检测转基因大豆植株。其中,Z1基因来自提取紫花栽培大豆品种中黄42。

内蒙古农业大学申请的专利101299608(发明人:李国婧;?红格日其其格;?许可;?齐力旺;?朱木兰;?高仙灵;?王瑞刚)提供一种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所述方法使用AtNAC58基因转化体促进植物组织快速分化,本申请提供的方法能够打破传统方案对外植体选材限制,能够使用较为成熟的植物材料作为外植体,并且,能够缩短植物组织分化时间,从而降低植物组织培养的难度,提高植物组织培养的成功率和效率。

华中农业大学申请的专利10116744X(发明人:匡汉晖;?安光辉;?陈炯炯;?张维奕;?余长春)公开了一种分离的莴苣Tr基因及其在控制莴苣对嗪胺灵过敏反应中的应用。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Tr基因到不敏感莴苣,其结果表明,Tr能够使不敏感莴苣转变为对嗪胺灵敏感。通过CRISPR?Cas9技术在敏感莴苣中敲除Tr基因的结果表明,Tr能够使敏感莴苣变为不敏感。Tr是莴苣中鉴定到的第一个控制莴苣对嗪胺灵过敏反应的基因,为植物过敏反应和抗病生物学途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验材料和研究方法。同时Tr基因可作为载体选择标记,也可应用于转基因后代marker?free个体的大规模高效筛选。

结案专利详察——

未名兴旺系统作物设计前沿实验室(北京)有限公司和北京大学申请的专利《雄性育性的保持方法及其应用0》(发明人:马力耕;?王峥;?李健;?何航;?陈少霞;?邓兴旺)于年03月19日获得了授权,今天就让我们详细看看这个专利。

1、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麦育性恢复基因及其应用,具体涉及一个隐性核雄性不育基因及其启动子的克隆,及其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本发明通过流式细胞术和高通量测序的方法,成功克隆了一个育性恢复基因FRG1,该基因可以完全恢复兰州核雄性不育突变体或其等位突变体的雄性育性,能够用于构建新型小麦杂交育种技术体系。

2、主张的权利

专利申请时主张的权利主要涉及育性恢复基因、表达盒等,其中权利要求1的具体表述如下:

1、一种育性恢复基因,其特征在于所述育性恢复基因FRG1的核苷酸序列选自下列组的序列之一:

(a)如SEQIDNO:5、6、8、9、11、12、14、15、17、18、20、21、23、24、26或27所示的核苷酸序列;

(b)其编码氨基酸序列如SEQIDNO:7、10、13、16、19、22、25或28所示的核苷酸序列;

(c)在严谨条件下能够与(a)或(b)中所述序列的DNA杂交的DNA序列;或

(d)与(a)-(c)所述序列有至少80%(优选为至少85%)序列相似性,且具有育性恢复功能的DNA序列;或

(e)与(a)-(d)之任一所述序列互补的DNA序列。

3、审查和答复过程

审查员审查意见如下:

(1)权利要求1请求保护一种育性恢复基因,其包含a、b、c、d、e五个并列技术方案。对比文件1(WO)公开了小麦育性恢复基因MS1的核苷酸序列SEQIDNO:7,MS1的编码序列SEQIDNO:4。经序列比对分析可知,所述SEQIDNO:7核苷酸序列与本申请权利要求1中SEQIDNO:5核苷酸序列的同一性为84.05%(从第1-、-位核苷酸覆盖率为94%,相似性为84.05%,落入权利要求1(d)至少80%序列相似性范围内,比对条件为GENEBANKBLASTN默认比对条件),所述SEQIDNO:4核苷酸序列与权利要求1中SEQIDNO:6核苷酸序列的同一性为92.86%(完全覆盖第1-位核苷酸,相似性为/.86%,落入权利要求1(d)至少80%、85%序列相似性范围内,比对条件为GENEBANKBLASTN默认比对条件)。

可见,对比文件1已经公开了与SEQIDNO:5序列相似性80%以上的、与SEQIDNO:6序列相似性80%以上、优选85%以上的核苷酸序列,即公开了权利要求1中的前述技术方案,且两者属于同一领域,能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并达到相同的预期效果。因此,权利要求1中前述相应部分技术方案不具备新颖性。

(2)对于权利要求1中除上述技术方案以外的其他并列技术方案,参见前述审查意见可知,对比文件1公开了小麦B基因组上的育性恢复基因MS1的核苷酸序列,权利要求1中该部分技术方案与对比文件1的区别技术特征在于,所限定的核苷酸具体序列不同。故权利要求1中该部分技术方案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推测具有育性恢复功能的替代基因。

对于上述区别技术特征,在具有多套基因组的物种里通过同源基因比对筛选而获得某一功能基因的其他拷贝是本领域的惯用技术手段。因此,在对比文件1公开了小麦B基因组上的育性恢复基因MS1及其核苷酸、编码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有能力利用同源克隆的方式在小麦另外的基因组中如A基因组上筛选出MS1的同源基因,并获得如权利要求1中如SEQIDNO:5、6的核苷酸序列和编码SEQIDNO:7氨基酸序列的核苷酸序列。

进一步地,获得在严谨条件下能够与已知序列的DNA杂交的DNA序列、与已知序列互补的DNA序列以及通过进一步取代、缺失、添加等本领域常规的技术手段对其进行改造,筛选得到与已知序列具有较高相似性(如85%以上)的序列都是本领域的惯用技术手段。因此,在对比文件1的基础上,结合本领域的惯用技术手段得出权利要求1中该部分技术方案是显而易见的,该部分技术方案不具有创造性。

针对其他技术方案,进一步地,对比文件2(“4E-ms杂种小麦生产体系的建立”,周宽基等,甘肃农业科技,年第10期,第24-26页)公开了在小麦单隐性雄性不育基因突变体“兰州核不育”小麦上,附加1条具有特殊遗传功能的外源染色体4E(来自长穗偃麦草,携有显性蓝粒和显性可育基因),获得了既带有纯合核不育基因(msms),又能自交结实,籽粒为浅蓝色的msms基因型普通小麦4E染色体单体异附加系。即对比文件2公开了长穗偃麦草中含有能够恢复不育小麦的雄性育性的基因。故在对比文件2的启示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面临提供一种推测具有育性恢复功能的替代基因时,有动机在小麦的野生近缘种长穗偃麦草中进行筛选。进一步地,通过同源克隆的方式在已知基因功能的物种的直系同源物种或其他近缘种中进行同源基因筛选是本领域的惯用技术手段。因此,在对比文件1公开了小麦育性恢复基因MS1及其核苷酸、启动子序列、编码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有能力利用同源克隆的方式在其近缘种长穗偃麦草中筛选出MS1的同源基因。

申请人认为:

1)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能够恢复小麦雄性不育的TaFRG1-1和TaFRG1-2基因是申请人首次在小麦A和D基因组中发现的新基因,具体发现过程为:利用流式细胞仪分离长穗偃麦草4AgS-ms双端体异附加系中的4Ag-S染色体,利用大通量测序拼接4AgS染色体的参考基因组,结合转录组数据获得候选基因,通过转基因互补实验确定EeFRGI为ms1突变体的育性恢复基因(详见实施例1)。再利用EeFRGI基因在小麦中进行同源比对,获得了TaFRG1-1和TaFRG1-2基因,并利用转基因互补实验证明TaFRG1-1和TaFRG1-2基因具有恢复小麦msl突变体雄性不育表型的功能。即便在具有多套基因组的物种里通过同源基因比对筛选而获得某一功能基因的其他拷贝是本领域的惯用技术手段,但具有多套基因组的物种中,并非位于不同染色体组的同源基因都具有同样的功能。如小麦MS5基因在A、B、D三套基因组中的同源基因具有不同的育性恢复功能。

此外,虽然对比文件2公开了长穗偃麦草的4E染色体上带有能够恢复小麦ms1雄性不育突变体表型的基因,但并未公开具体是哪个基因。长穗偃麦草虽然与小麦近缘,同时同源克隆也是本领域获取已知基因在其他物种的同源基因的惯用技术手段,但是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是新的基因,而不是筛选新基因的方法。即便筛选得到新的同源基因,也不一定能筛选得到具有突变体复性功能的同源基因。

2)本申请与对比文件2所用到的筛选基因材料不同,本申请所用到的长穗偃麦草材料为“4AgS-ms双端体异附加系”,对比文件2使用的材料为“4E-ms”和“4E”-ms”,因而本申请的选育新基因的材料与对比文件2不同,因而即便上述惯用技术手段的客观存在,但所能选出的复性新基因是未知的。

针对上述意见陈述,审查员认为:

首先,通过核对本申请的优先权文件可以确定,本申请请求保护的TaFRG1-1和TaFRG1-2基因正是对比文件1中位于小麦B基因组上的MS1基因在小麦A、D基因组上的两个同源基因。因而在对比文件1已经公开了小麦中存在能够恢复雄性核不育小麦育性的恢复基因MS1的基础上,结合本领域在具有多套基因组的物种里是通过同源基因比对筛选而获得某一功能基因的其他拷贝的惯用技术手段,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在小麦A、D基因组中进行MS1基因的同源克隆、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具备能力能够根据小麦MS1基因序列、设计简并引物对不同基因组进行扩增、测序、比对等获得本申请请求保护的MS1在A、D基因组上的同源基因TaFRG1-1和TaFRG1-2。进一步地,即便申请人所使用的方法如前所述,是通过长穗偃麦草和小麦的转录组测序比对确定了长穗偃麦草中的同源基因EeFRG1,并进一步通过比对EeFRG1在小麦A、D基因组上的同源基因而得到,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对比文件1公开了小麦育性恢复基因MS1的基础上,结合对比文件2公开了长穗偃麦草的4E染色体上带有能够恢复小麦ms1雄性不育突变体表型的基因的技术信息,也有动机将小麦MS1在长穗偃麦草中进行同源克隆获得EeFRG1并进一步想到在小麦不同基因组中筛选EeFRG1的同源基因获得TaFRG1-1和TaFRG1-2,因而本申请请求保护的所述育性恢复基因这一技术方案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需要提醒申请人注意的是,请求保护育性恢复基因本身和请求保护该育性恢复基因的功能是两个不同的技术方案。即便该育性恢复基因的具体育性恢复功能需要实验验证才能知晓,但获得该基因是显而易见的,因而认可上述基因功能或应用的创造性不代表该基因本身具有创造性。

此外,关于申请人陈述的本申请和对比文件2所使用的长穗偃麦草材料不同的观点,审查员认为,对比文件2给出了长穗偃麦草的4E染色体上带有能够恢复小麦ms1雄性不育突变体表型的基因的技术启示,因而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动机在长穗偃麦草中筛选比对获得小麦MS1的同源基因,而具体的筛选材料类型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进行的常规选择,并未限定局限于对比文件2中的长穗偃麦草材料。此外,具体来看,本申请使用的长穗偃麦草材料带有两个半条的4E染色体短臂,对比文件2使用的材料带有一条或两条完整的4E染色体,因而本申请育性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区段是包含在对比文件2的材料中的,基于上述认知,本领域技术人员也能够以对比文件2中的材料进行同源克隆并获得本申请所述的MS1同源基因,因而本领域技术人员无法认同由于前述长穗偃麦草材料的不同会使小麦MS1同源基因的筛选结果不同的观点。

因此,申请人的陈述没有说服力。

最终授权的权利要求1的保护主题修改为育性恢复基因在调控小麦育性中的应用,并删除了并列技术方案,具体表述如下:

1、一种育性恢复基因在调控小麦育性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育性恢复基因的核苷酸序列选自下列组的序列之一:

(a)如SEQIDNO:5、6、8或9所示的核苷酸序列;

(b)其编码氨基酸序列如SEQIDNO:7或10所示的氨基酸序列。

4、总结

本案中,审查员认为,TaFRG1-1和TaFRG1-2基因是小麦B基因组上的MS1基因在A、D基因组上的两个同源基因,而MS1育性恢复功能是已知的,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动机在小麦A、D基因组中进行MS1基因的同源克隆。同时,由于长穗偃麦草的4E染色体上带有能够恢复小麦ms1雄性不育突变体的基因,本领域技术人员也有动机将小麦MS1在长穗偃麦草中进行同源克隆获得EeFRG1并进一步想到在小麦不同基因组中筛选EeFRG1的同源基因获得TaFRG1-1和TaFRG1-2。

因此,即便该育性恢复基因的具体育性恢复功能需要实验验证才能知晓,但获得该基因是显而易见的,因而认可上述基因功能或应用的创造性不代表该基因本身具有创造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lubaa.com/hlbcs/9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