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弹从无到有只要6年,为什么黄龙病猖獗
鍖椾含鍝噷鍖婚櫌娌荤枟鐧界櫆椋庡ソ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目前,柑橘已超过苹果,成为世界第一大水果,占比全球水果约为20.4%(不含西甜瓜);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柑橘生产国,占比世界柑橘25.7%,已成为我国南方乡村振兴的一大支柱产业。对于所有柑橘种植者来说,黄龙病是永远绕不过的坎。 此病最早分别于年和年报道在我国台北和广东潮州有发生,至今已有百余年发生史,这一个世纪以来,无数科学家披星戴月、鞠躬尽瘁,却仍无法彻底解决黄龙病的治愈问题。要知道,中国的原子弹研发、制造,从无到有,条件艰苦,也只用了6年时间。为何黄龙病却能困扰科学家们百余年?甚至有科学家放言,只要谁能攻克黄龙病,就能获得诺贝尔奖。那么,黄龙病究竟因何原因而成为柑橘的“艾滋病”呢? 黄龙病的毁灭性破坏力黄龙病能侵染几乎所有柑橘类植物,是世界柑橘产业的“头号杀手”。其病原为韧皮部杆菌属细菌,在田间主要通过媒介昆虫--柑橘木虱传播。现有50余个国家发生,以亚非国家居多。美洲国家本世纪初才报道发生,不到20年的时间,原世界柑橘第一和第二生产大国巴西和美国,在黄龙病为害下,产业已毁大半,产量已回落到年水平。截止年,年产值过百亿美元的佛罗里达州柑橘产业,几近毁灭。 我国大陆共有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西、湖南、云南、贵州、海南和四川等10省余县发生黄龙病,累计毁园数百万亩,尤其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省长期受其所害。年以后,广东大部分、江西赣州、福建永春等地黄龙病相继爆发,目前几乎所有原来种植的柑橘全部感染黄龙病,几乎不能再进行经济栽培。例如自年迄今,江西赣州已砍除病树余万株,预估直接经济损失90余亿元。 田间症状诊断田间症状诊断法是最早应用于黄龙病鉴别的方法,具有简单、易行、无需设备的特点,仅凭病状特征就可在田间当即做出诊断。但该病症状易与其他病害和缺素的症状相混淆,需要诊断者具有丰富的诊断经验。初发黄龙病的柑橘树会出现特异性黄化型梢,新梢转绿过程中会停止转绿。发病中、后期会出现不均匀斑驳型黄化叶片,成年病树的果实出现青果、斑驳果或“红鼻果(果蒂四周表现红色,果中下部表现绿色)”。有科学家研究对比发现,不均匀的斑驳型叶片中检出黄龙病菌的机率高达96.50%,因此认为该症状可作为田间诊断最可靠的症状。当然,一些假阳性因素也会影响诊断的准确性,田间各种症状需综合论证,才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黄龙病目前的科研状况自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在桂林、赣州和广州连续5次召开全国柑橘黄龙病防控现场工作年会,其重视程度是史无前例的,也组织了全国柑橘产区的普查、制定了专项诊断标准、防控规范和治理方案等。各大院校专家也在不断深入研究,从病菌基因测序、抗病资源整理、特效药研发、田间防控技术等方面多管齐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农业农村部自年以来,投入2.32亿元专项资金防控此病,赣州政府对黄龙病防控也投入过7亿元,广东、湖南、广西、四川等自年以来,亦投入约1.5亿元专项防控资金。 相对美国而言,我国柑橘黄龙病的防控取得明显效果,但形势依然严峻,不能掉以轻心。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全球仍然没有对黄龙病有效的药剂面世,但是农资市场上一些宣传对黄龙病能防能治的产品不决于世,正统专家尚在上游努力,江湖宵小却已经在下游坑蒙拐骗,导致种植户上当受骗,更加疏于管理,黄龙病危害更狠。所以,谨提醒所有柑橘种植户,千万不可轻信黄龙病可以治愈的流言,该整“三板斧”还是得整,图省事只会后患无穷。 柑橘黄龙病的漫长认知历程黄龙病病菌的认知经过各国科学家的不断试验,经历了线虫、地衣、水害、真菌病毒、类菌质体,直到年法国Garnier教授等明确其病原菌为韧皮部杆菌属细菌,现已知有亚洲、非洲和美洲3个种,其中亚洲种致病力最强,我国发生的均为亚洲种,已知该细菌的细胞膜含有肽聚多糖层,为革兰氏阴性菌,主要寄生于植株韧皮部筛管细胞中,呈周身性分布。 黄龙病病菌的研究之所以一直难以有所成效,最大的难题在于这种病菌难以在体外进行纯培养,离开寄主难以存活。而纯培养是所有微生物研究的基础,无法在实验室培养皿中培养意味着科学家无法进行扩繁研究,因此,黄龙病病菌的纯培养目前仍属世界难题! 直至20世纪60年代,南非科学家证实非洲种黄龙病在田间可经非洲木虱传播,而我国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才试验证明柑橘木虱是其田间主要传媒。研究表明木虱的寄主植物包括芸香科的柑橘、九里香等9个属,其低龄若虫带菌传病率低,高龄若虫和成虫带菌传病率高,近距离传播迅速,远距离传播缓慢,它在不同区域多发生5~7代,主要集中发生在新梢期。 黄龙病防控的“三板斧”我国科学家在长期研究与防控实践中,针对病原与木虱生物学及防控中主要难点,总结了“三板斧”综合防控技术,即“应用无病苗木”、“及时挖除病树”和“大面积联防联控木虱”,在生产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和年巴西和美国相继发生黄龙病以来,两国科学家相继到中国交流黄龙病防控经验,其中巴西圣保罗州的60万公顷柑橘有2/3果园染病,其1/2染病园认真执行我国“三板斧”防控措施,已控制在低度流行状态,而美国佛罗里达州未能执行“三板斧”防控措施,目前产量已锐减大半,整体已处于失控状态。国内外实践证明,在黄龙病病原生物学及防控技术未取得重大突破的背景下,各国能用的最为有效的仍为“三板斧”防控技术措施! 因此,在目前特效药研究迟缓的背景下,治理木虱成为防控防控黄龙病最核心的技术措施。 亚洲柑橘木虱1、亚洲柑橘木虱年生活史及习性特点 亚洲柑橘木虱在台州橘园1年可发生6~7代,世代重叠严重,以成虫越冬,越冬成虫成活率高低主要取决于越冬期气温条件,暖冬成活率高,冷冬相对成活率低。越冬代成虫一般在平均气温10~15℃以下进入越冬,越冬代世代历期(成虫、卵和若虫)持续时间为~天;2代持续时间40~45天;3代持续时间40天左右;4代持续时间45天左右;5代持续时间35天左右;6代持续时间40~45天;若虫高峰期在7—9月,尤其9月是全年各月中数量最多的,若虫期一般为11~35天。 木虱喜欢空旷透光的环境,主要栖息在树冠外围及顶部的新芽、嫩梢上;冬季主要以成虫密集在叶背越冬;只取食嫩梢,取食后在其上产卵,没有嫩梢就不会产卵;若虫迁徙能力弱;成虫迁徙范围一般在-米,可飞高度为7米,近地面大风有利于木虱迁徙;台风、大风或强对流天气迁移可达千米;极端温度对木虱种群不利,8℃以下基本上停止活动。0℃以下持续两周,木虱死亡率可达%,持续10天,死亡率可达90%。 2、亚洲柑橘木虱周年带菌率变化 年5月-年4月,科学家在台州市黄岩区院桥镇唐家桥村感染黄龙病的温州蜜柑病果园进行调查研究,将1年各月份亚洲柑橘木虱体内检测到黄龙病菌数量比较,发现12月份携带病菌比例最高为63.33%,其次为1月50%,其余月份均少于50%。将每月检测到带菌的亚洲柑橘木虱,对其全年带菌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亚洲柑橘木虱体内黄龙病菌量12月和1月最高。柑橘木虱一旦吸入带菌汁液,即可终生携带、终生传播。 3、木虱传毒过程 木虱成虫和若虫取食柑橘嫩梢和嫩叶,将黄龙病病菌传播到健康部位的韧皮部中;韧皮部被感染的部位会出现堵塞,从而限制营养运输,进而产生缺素等症状。 柑橘木虱的防控柑橘木虱在进化过程中形成能够识别柑橘新芽的本能,当橘园中有大量嫩梢时就会吸引成虫产卵繁殖。对亚洲柑橘木虱的防治既保护柑橘新梢的健康生长,又能有效延缓黄龙病的发生与扩散,从而降低了病虫害对柑橘生产的危害。因此在柑橘新梢抽发、木虱若虫期以及冬季清园的关键时期,大范围严格防治亚洲柑橘木虱是防控黄龙病最重要的措施。 1、药剂防治 在采果后,12月至1月对树冠仔细喷施一次药剂,杀灭在叶片上过冬的成年木虱;冬季清园时,全园喷施1-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松酯合剂或波尔多液,压低虫口基数;开春萌芽前(3月),树冠仔细喷施一次除虫菊酯类农药+矿物油,预防新梢被害。年至年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吡虫啉、20%吡虫啉、5%氟虫腈、25%噻虫嗪、1.8%阿维菌素、20%呋虫胺、22%氟啶虫胺腈、24.5%阿维·矿物油等制剂10-15天对木虱的防效均在80%以上,其中10%吡虫啉药后15天防效超过96%。 2、栽培管理 国内外很多学者研究表明,栽培管理是影响黄龙病发生和蔓延的重要因素。肥、水及抽梢管理好的果园嫩梢老熟速度快,且抽梢一致,木虱取食机会少,病害发展速度延缓。因此,良好的栽培管理措施能制约木虱种群数量。针对木虱的生活特点,采用无病毒大苗,进行宽行密株小冠栽培种植模式,结合高效喷药设备,规范喷药技术,选对药喷对时间,提高用药效率;栽苗前沟施足够有机底肥,增强树势;做好新梢管理:保春梢、抑夏梢、促或控秋梢,统一放梢,减少木虱侵袭机会;剪除所有晚秋梢和冬梢、病虫枯枝,对过高、过宽大枝进行回缩控树冠,疏除离地面过低的裙枝。 结语截至目前,柑橘黄龙病的病原细菌仍未培养成功,也未有柑橘黄龙病抗病品种的报道。因此,黄龙病的预防尤为重要。在种植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影响着黄龙病的蔓延。在今后的栽培管理中,应更多地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lubaa.com/hlbcs/8654.html
- 上一篇文章: 每日一药中药知识夏枯草
- 下一篇文章: 56月是柑橘木虱爆发高峰期,做到高效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