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提醒中药的使用口诀,老中医留下的药对
药对是介于中药学和方剂学之间的一门学科。可分为药对配伍、药对成方和药对组拆三方面的内容。 药对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2药味的配伍组合,是中药配伍应用中的基本形式。各30g,先煎。定惊安神,适用于心悸、少寐病。 10g(包煎);20~30g(先煎)降逆涤饮,适用于痰饮呕吐、咳嗽气喘病证。 6只;3只熄风止痉,适用于各种痉病。研磨吞服,1.5g/bid,病重者加倍。 各10g抗癫痫、止痛,适用于肝阳挟痰之癫痫、头痛。小儿按年龄适当减少。 10~15g;10g散风止痛,适用于剧烈的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仅可治标,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1.5~3g(煎服)、0.5~1g(吞服);3~10g适用于邪躆脉络、久治不愈之病证。有毒,只宜暂用,不能久服。 3~8g;3~6g祛风除疹,适用于风热瘾疹之病证。 30g(先煎);10~15g滋补肝肾、降逆下行,适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耳鸣。 10g;5~10g理气健脾,适用于肝胃气郁之脘痞病证。效果较小。 除胀消痞,适用于气滞湿阻之痞满证。效果较大。 各10g理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之脘协痛、痛经病。治气分郁滞。 各10g理气、活血、止痛,适用于气滞血瘀之脘腹痛。治气滞血瘀。长于止痛。 3~10g;10~15g行气活血,适用于气血瘀滞之协痛、闭经病。长于疏泄。 各10g疏肝通络,适用于肝郁之疝气。 10g;1~3g(煎服后下)、0.5~1g(研磨冲服)理气降逆,适用于气滞气逆证。药力峻猛。 1.砂仁得枳壳则宽中。 2.芍药得甘草则治腹痛,吴茱萸得良姜则亦止腹痛。 3.当归得生地则生血,姜汁得京墨则止血,红花得当归则治血,归尾得桃仁则破血。 4.黄芪得附子则补阳,知母、黄柏得当归则补阴。 5.泽泻得猪苓则能利水渗泻,得白术则能收湿。 6.大黄得芒硝则润下。 7.木香得槟榔则治后重。 8.紫苏配黄连得竹茹则能止呕吐。 9.蒲黄合五灵脂,名失笑散,能祛瘀止痛。 10.当归合川芎,名佛手散,能行血活血。 11.高良姜合香附,名良附丸,能止胃痛。 12.玄胡合金铃子,名金铃子散,能治腹痛。 13.吴茱萸合黄连,名左金丸,能平肝制酸。 14.肉桂合黄连,名交泰丸,治心肾不交。 15.女贞子合旱莲草,名二至丸,能补肾阴。 16.半夏合硫黄,名半硫丸,治虚冷便秘。 17.知母合贝母,名二母散,能清肺热。 18.破故纸合肉蔻,名二神丸,止脾肾寒泻。 19.木香名黄连,名香连丸,治红白痢疾。 20.枳实合白术,名枳术丸,能健脾消痞。 补虚药口诀(一)补气药 补气甘温肺脾归,四参芪术药扁甘。 饴蜜枣绞红景加,壅中助湿理气辅。 元气虚脱吉林参,生津增智补肺脾。 性味甘温高丽参,温补力强阳虚好。 党参补中养血强,生津力缓慢病施。 太子参用补心气,洋参性寒养阴行。 脾肺气虚用术芪,止汗固表利水同。 黄芪升阳托疮毒,白术安胎养胎宜。 山药平补脾肺肾,肾气不固遗带消。 和中化湿白扁豆,脾虚暑湿吐泻清。 甘草和药补中气,祛痰缓急解毒疗。 (二)补阳药 补阳咸甘温脾肾,巴羊鹿沙菟智仁。 补骨锁杜苁蓉紫,阳萎不举或虚喘。 鹿茸益精强筋骨,调冲托疮散虚寒。 阳虚崩漏鹿角胶,补血止血助阳雄。 温补不腻鹿角霜,血弱精寒带遗崩。 巴戟羊藿补肾阳,祛风强筋关节通。 沙菟补肾养肝用,丝子止泻安胎行。 助阳润肠苁蓉锁,补阳益精便秘动。 温肾壮阳补骨脂,阳萎遗精泻五更。 杜续安胎强筋骨,续断止血疗伤取。 补骨益智温脾肾,益智摄唾骨止泻。 温肾纳气强腰膝,腰酸虚喘蚧桃供。 葫芦巴散下焦寒,寒疝冷痛温命门。 仙茅温肾又壮阳,腰膝冷痛祛寒松。 虫草气血阴阳补,河车也有一样功。 海马海狗蛤蟆油,红膻温肾各不同。 免责声明:文章引至于网络,如侵权,立马删} 传播养生知识请帮忙“分享”或右下方点击{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lubaa.com/hlbjb/10900.html
- 上一篇文章: 一个能治疗白发的草还丹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