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浅中焙滋味谱苦韵甜感与咸味
- 苦味是咖啡四大滋味之一,但无挥发性只有水溶性,因此很多人怕苦,宁愿闻咖啡香也不肯喝咖啡。咖啡的苦滋味可归类为顺口与碍口两种,前者指咖啡因、葫芦巴碱、脂肪族酸和奎宁内脂天然的微苦味;后者碍口苦味,指绿原酸的降解物绿原酸内脂(Chlorogenicacidklactones)、瑕疵豆和碳化粒子的重苦味。可以这么说,烘焙技术成熟,攸关咖啡的苦味是悦口或碍口。 ——咖啡浅中焙美学 咖啡滋味谱 咖啡·目录 咖啡浅中焙美学:尖酸与鞣酸!(酸味谱) 咖啡风味轮的绝美气味:浅、中、深度烘焙! 踏入缤纷多彩的咖啡摩天轮:品读咖啡风味! 咖啡杯测六大步骤:从高温测到室温! 轻松读懂咖啡杯测评分表:十项标准选精品! 咖啡杯测论:为咖啡评分! 咖啡绿色陷阱:药水味、里约味与未熟豆! 认识咖啡的魔鬼风味:瑕疵豆与缺陷味! 鉴赏咖啡风味:一口咖啡一口冰牛奶的爽感! 从喝一杯咖啡开始,尽享千香万味! 顺口苦:微苦、甘苦、苦香 碍口苦:涩苦、酸苦、焦苦、杂苦 绿原酸增加苦味与涩感 很多人以为只有深焙或重焙才会苦,其实烘焙技术差,即使二爆前的浅中焙也会有碍口的苦味。譬如说,烘焙时间拖太久且风门紧闭或开太小,炉内碳化粒子无法排出,堆积豆表,或是烟管太久未清除油垢,即使浅中焙也会有很严重的燥苦或焦苦味。 另外,酚酸类的绿原酸在烘焙过程,多半会降解为奎宁酸、咖啡酸和绿原酸内脂,这些产物会增加咖啡的苦味,如果绿原酸残留太多,则涩感加重,甚而出现涩苦味。罗布斯塔的绿原酸含量高出阿拉比卡的一倍,因此苦涩较重。最糟的是瑕疵豆太多,尤其是未挑除干净的黑色豆,在浅中焙也会有难以下咽的杂苦味。 咖啡因微苦味 白色粉末的咖啡因植物碱,尝起来有苦味,但熔点高达°C,远超出一般咖啡°C~°C的出炉温,故咖啡因在烘焙过程,不论浅中焙或重焙,并未受损。研究也发现咖啡因并非咖啡苦味的元凶,充其量只占咖啡苦味的10%~15%,因为泡煮成咖啡已被稀释了,算是顺口的微苦味。 咖啡因的苦味要被味觉喝出的门槛浓度是ppm(mg/kg),除非冲泡浓一点才喝得到咖啡因的苦味。有趣的是,人工低因咖啡虽只含0.03%的微量咖啡因,但连杯测师也喝不出低因咖啡的苦味与正常咖啡有何不同,显见咖啡因并非咖啡苦口的主因。 葫芦巴碱意外的甘苦味 葫芦巴碱是咖啡苦味的重要因子,所幸不耐火候,烘焙度愈深,葫芦巴碱裂解愈多,苦味就愈低,照理说浅中焙的葫芦巴碱降解少于深焙,因此浅中焙的苦味会高于深焙。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浅中焙的苦味明显低于深焙。科学家研究后发现,原来浅中焙残余的葫芦巴碱的苦味,居然和浅中焙碳化程度较低且甜度较高的焦糖结合,产生悦口的甘苦滋味。 反观深焙的葫芦巴碱虽已降解殆尽,几无苦味,但深焙的焦糖,碳化程度较高,苦味较高(但并非绝对),反而抵消了葫芦巴碱降解后无苦味的功劳。可见葫芦巴碱与焦糖在浅中焙与深焙的甘苦平衡上,占有一席之地。 浅中焙滋味谱·甜味谱:酸甜与清甜 酸甜:水果味、酸甜互扬、焦糖尾韵、高海拔水洗豆 清甜:柔顺、甜咸中和、黑糖尾韵、日晒味、中海拔水洗豆 咖啡四大水溶滋味物,以甜味最多,占可溶物的39%。生豆所含的蔗糖、乙醇、甘醇类(Glycols)和氨基酸等成分,经过烘焙的焦糖化与梅纳反应,浓缩成许多甜美物质,其中的焦糖、喃化合物是咖啡甜味主要来源。 虽然焦糖的挥发香气很容易以回气鼻腔技巧,用鼻后嗅觉来享受,但味觉要喝出黑咖啡的甜味并不容易,因为甜味常被其他酸、苦、咸成分干扰,不易跳脱出来,除非熟豆的甜味成分高出平均值,才可能突围而出,喝出甜滋味。换言之,嗅觉远比味觉更容易享受到咖啡的甜感。 酸甜互补增甜 因此,杯测在味觉部分很重视糖分与酸味和咸味的互动滋味。浅中焙“甜味谱”的酸甜味就是甜味与酸味的互动滋味,最常出现在1,米以上高海拔水洗豆,如果柠檬酸、苹果酸和醋酸含量不低,会有尖酸味,但如果咖啡的糖分含量高,就可中和部分果酸,使得尖酸变得柔顺、活泼有动感,而有水果风味,并出现有趣的“酸甜震”的滋味。 “酸甜震”的咖啡放凉后,很容易出现黑砂糖或焦糖的甜感与香气。虽说咖啡最佳品啜温度是85°C,内行人会从中高温喝到室温,体验高海拔阿拉比卡酸中带甜的震撼。 虽然焦糖的挥发香气很容易以回气鼻腔技巧,用鼻后嗅觉来享受,但味觉要喝出黑咖啡的甜味并不容易,因为甜味常被其他酸、苦、咸成分干扰,不易跳脱出来,除非熟豆的甜味成分高出平均值,才可能突围而出,喝出甜滋味。换言之,嗅觉远比味觉更容易享受到咖啡的甜感。 咸甜互扬增甜 浅中焙“甜味谱”的清甜味,主要指日晒豆的甜味,由于日晒处理的脂肪族酸含量较低,矿物质所含的咸味成分很容易与糖分互扬,产生清甜的滋味,但是日晒豆的糖分若低于平均值,就容易出现咸味。另外,清甜滋味也常见于海拔1,米以下的中海拔水洗豆或半水洗豆,印尼以及牙买加蓝山,常有此甜感。 浅中焙滋味谱·咸味谱:微咸亦不讨好 微咸:浅中焙、木头味、单调 重咸:深焙、咬喉、咸涩、浓度太高 欠缺有机物易咸 咖啡四大滋味中,咸味较鲜为人知,甚至有人喝了大半辈子咖啡,还不知咖啡也会咸。咖啡咸味来自所含的矿物质,包括:氯化物、溴化物、碘化物、硝酸盐、硫酸钾、硫酸锂,以及钠镁钙等无机物。 这些咸味成分约占咖啡可溶滋味物重量的14%(如下图5-1),虽然咖啡的咸味无所不在,但往往在酸与甜的互动下,被遮掩于无形。一旦黑咖啡喝出咸味,表示酸味与甜味的有机物已氧化殆尽,致使无机物的咸味被凸显,可视为咖啡走味或不新鲜的警讯。 巴西商用豆风味贫乏单调,主要是咸味的无机物含量较一般产地来得高,中和了有机酸与糖分,因此喝来空空的,如果巴西豆的糖分和有机酸含量太低,就很容易出现咸滋味。印尼豆也常有微咸味,这和海拔较低或阿拉比卡与罗布斯塔混血品种较多有关系。我的粗浅经验是,有咸味的咖啡,多半会有木屑味,这也是欠缺有机物的佐证。基本上,浅中焙咖啡的咸味较淡,远不及重焙明显。 深焙增咸 常喝重焙浓缩咖啡的人,对重咸咖啡应有切身之痛,出炉后的前五天喝来甘醇有劲,但一周后,咸味出来撒野,一扫品啜雅兴。为何烘焙度较深的咖啡易有咸味?这不难理解,因为重焙豆的纤维质较松软,细胞壁的蜂巢状空隙多,排气也较旺,有机物更易被排出的二氧化碳带走,而且油质渗出豆表,加速氧化进程。另外,重焙豆的有机酸含量远低于浅中焙,因此咸味成分很容易跳出来虐待味蕾。 可以这么说,酸甜有机物较丰富的咖啡,足以抑制咸味出现,但有机物含量少,烘焙度较深,新鲜度不够,甚至冲泡浓度较高,往往成了咸咖啡的温床。就杯测而言,甜味最为热盼渴求,微苦与鞣酸亦可增加味谱的丰富度,但咸味则是负面滋味,即使微咸亦不讨好。 资料文献参考:《精品咖啡学(下)》 ABIGALE精品咖啡推荐 咖啡故事 世界太喧闹,独处是种骄傲。 煮一杯咖啡,用温柔滴虑生活。 未完待续... 点击阅读咖啡故事 寻风味品生活 与你分享精品风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lubaa.com/hlbcs/8292.html
- 上一篇文章: 星之篮小厨房今日美食423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